Wednesday, January 07, 2015

就《盡快展開第四次整體運輸研究》議員議案的發言稿

主席,多謝易志明議員提出今日的議案。今天議案題目很闊,時間有限,我主要集中講兩方面,智能運輸和應用新科技,以及行人專門區及空氣質素。

參考第三次整體運輸研究報告,有關運用新科技管理交通方面,當年政府建議的已經提及智能運輸系統,包括監測交通流量、導航、提供即時交通資訊等。不過大概當年也無法想像現在人人手上都有一份智能電話,透過手機應用已經可能掌握大部份交通資訊。但之前說過要做的,有什麼成果?運輸署開發的智能運輸系統,可謂一波三折,至今仍然缺乏普及應用,但科技和市民對科技的認知,已經一日千里。

反觀外國,智能運輸系統已經達至提升環保效益的層次,節省運輸成本和減少廢氣排放。外國的智能城市,例如西班牙的巴塞隆納,當地的智能運輸系統能監測閒置街道泊位的位置,實時向司機提供資訊,便可以讓駕駛人士省卻尋找泊位的時間和燃料,亦減少尋找泊位時造成的擠塞。

(至於易志明議員提到巴士站的實時班次資訊,台灣等地其實已經有例子,不過香港才剛剛起步。有業界的朋友反映,提供實時班次資訊方便的是乘客,但對營運商提供班次並沒有直接影響,所以運輸業界而言沒有太大誘因去推行。所以,其實很多智能運輸的計劃推行要政府與業界合作推行,才能加快普及這些便利市民的智能交通應用。)

至於私家車內的導航系統方面,我聖誕新年時候在美國,架架車都有,但在香港,有都要你拆除,車才可以落地!所以去年有車主聯絡我,點解香港咁落後,我就在去年十月問了政府一條書面質詢,關於車輛內安裝視象顯示器,因為根據《道路(車輛構造及保養)規例》(第374A章)第37條的規定,有多項限制,令新一代系統被禁止在香港使用,窒礙這些科技在香港的發展。

但你估政府點答?又是說沒打算修例,但答案竟然說,新一代的資訊系統,不論是否互動式控制,只要視象顯示器附合規例要求,就可以用啦,咁都得,真係服咗你!規例過時,你就話,跟我規矩就無問題啦,唔會過時,你知不知道在說什麼?答案hea到,真係服咗你!

什麼都賴道路安全,香港的司機技術比人差嗎?的士司機面前十部八部手機又如何,你捉到咩?反而新系統就要拆掉,車才可以落地!政府政策如此落後,還說要發展創新科技?

今天易志明議員要求盡快展開第四次整體運輸研究,副局長你卻一口說無計劃做研究或檢討,咁唔駛請你們啦,我認為根本不應該分開第二、三、四次做檢討,應該不停地、持續地做!

主席,除了講求運輸效率,汽車廢氣排放也是一個嚴重的問題。雨傘運動結束,夏慤道、彌敦道、軒尼詩道,所謂的回復正常,就是塞滿車,充滿廢氣。佔領期間,我差不多每日都步行回立法會,行路比坐車還舒適,空氣亦好得多。全港有三條主要幹道被劃成「行人專用區」的情況下,全港的交通都沒有好似當初那些反佔中人士的靠嚇,例如說甚麼倒塞隧道癱瘓全港的情況出現。

南華早報在九月三十日報導,空氣質素健康指數(AQHI)在中環、銅鑼灣和東區都跌到新低水平,根據環保署數據,由佔領開始前的九月廿八日星期日晚到第二日星期一上班繁忙時間比較,在銅鑼灣、中環、旺角的二氧化氮水平,全跌了一半。在佔領期間我一直盡量行路返立法會,空氣質素真的好了,但到佔領完結後,我那天一行上海富天橋已經聞到哂的廢氣。

但在佔領結束後,南華早報在十二月十七日報導,污染水平就"back to normal",但這不是我們想要的正常呀!健康空氣行動錄得,佔領前後比較,旺角的PM 2.5水平升了42.3%,銅鑼灣升了55%,中環更升了83.3%。

其實佔領運動間接以實驗證明,是行得通的,健康空氣行動亦一直建議在中環德輔道中電車路闢為行人專區。但可惜政府的運輸政策,例如在十一月月提交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的《公共交通策略研究》,都只側重改善服務,卻無視低排放交通規劃的迫切需要。

事實上當局在應對佔領行動上的反應的確很快很果斷,甚至能迅速修改路面配合改道(,例如告士打道舊灣仔警署外便拆了部份行人路,開闢了一條小路供車輛駛入內街)。足以證明當局只要規劃得宜,肯作承擔,即使劃出更多行人專用區也不成問題。

主席,本人謹此陳詞,希望當局會考慮各位議員提出的建議。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