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04, 2014

開放財政數據 提升管治力

每年財政司司長宣讀財政預算案,除了預算案演辭之外,當局亦會公布該年度各政府部門的開支預算,除了以印本派發外,文件還會以PDF格式上載網站,供公眾查閱。

雖然有文件在手,但文件內的數據往往以不同格式分布於各章節內,對於立法會議員、傳媒、研究人員進行數據分析構成不少困難。當局以PDF格式提供資料,本意是為了避免格式錯亂和資訊被編輯刪改。但正因為PDF格式的局限,從事相關數據研究的人士若須進行按年的整體比較、顯示趨勢或較為深入的分析,看清政府收支全局便要經過艱巨的轉換和抄寫工作。

追貼大數據 便利公眾參與

得到這些原始檔案可以做到甚麼呢?這些數據經過排序和篩選,便可以在互聯網上以互動呈現不同年份、不同部門的各種開支項目增加或減少,讓市民知悉歷年來公共財政的走勢。這種處理公開資料的做法已有不少外國例子,例如美國紐約時報、英國衞報、台灣民間IT組織,都會用相關數據製作簡單易明而且互動的工具,甚至將金額以淺白的語言形象化,更可收集市民對不同部門開支的意見,提高透明度和公眾參與。

我認為在大數據的趨勢下,提供方便分析的數據格式,可降低研究的難度,為關心社會發展的人士提供有用的工具。政府需要做的事情其實就是將數據轉化成PDF格式前的「可供電腦處理的數據」(machine readable data)的格式(例如試算表),免卻人手從PDF檔案將數據逐項複製至試算表和核對的繁瑣程序。

拉近官民距離 只踏出第一步

長遠來說,更系統和理想的做法是當局再進一步,將所有管制人員報告、按分目列出的開支詳情及各總目的承擔額等資料以試算表形式公布,更新亦會更容易。得到這些公共財政的原始數據,不但有助社會了解政府運作,立法會監察政府運用資源,政府能運用科技提升透明度和改善管治,而學者、傳媒、公民社會亦可借助這些工具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或發掘創新的機會,造成多贏局面。

最近來自IT界自發的程式編寫團隊、網上傳媒、大學研究人員正開發公民參與社會的資訊平台與工具,合作將過去9年的所有政府開支和收入從文件抽出製成表格格式,經整理後編寫容易使用的網上工具,推動資訊透明化。

不少網民熟悉的《主場新聞》亦使用所得數據製作信息圖表(infograph),用扼要的圖表呈現政府開支數據,例如每年派糖的方式和金額、財政盈餘估算準確度、不同政策範圍有多少資源等,創意十足。

資訊科技的力量可以促進社會發展和創新。政府於預算案中承諾會以數碼格式發放所有開放予公眾的資料,但當局還需要繼續提升公共數據的質素,不只是提供PDF和HTML檔,而是機器可運算的資料。

今次政府踏出第一步,讓複雜的公共財政數據可以用科技互動和分析,立法會審議財政預算案時有更多實際數據參考,傳媒可以進行更詳細深入的報道,拉近財政預算案和市民之間的距離,希望政府朝公開數據的方向,繼續推動管治透明化的工作。

刊於《香港經濟日報》 2014.3.4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