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03, 2013

就《制定人口政策》動議辯論發言稿

主席,多謝葉國謙議員提出《制定人口政策》的動議辯論,這個問題對香港這個地少人多,所謂對外形經濟的地方,實在是最重要的重中之重,但我們香港人甚少談論,可能正是因為我們無話事權,無論是回歸前後,都是這樣。

單程證新移民每日150個,平均每年4萬7千多人,由回歸到舊年年底就已經有76萬人落地,不斷「溝淡」我們香港人。政府理應守住度門,衡量我們香港的承受能力和更加重要我們未來發展的人力需要,但事實上香港政府一直採取的是放棄態度!

政府唔理香港的承受能力,不斷俾人拿單程證黎香港。作為人道的社會,香港需要動用越來越多公共資源照顧新來港人士,造成香港人不滿。 我認為香港要繼續走下去,關鍵詞是先「量力而為」,和加上「配合發展需要」。

我相信很多香港人都會同意,取回單程證的審批權,是一個地方政府最卑微的要求,並且對國際上其他國家的人,如果告訴他們香港原來連進入的移民連審批權都無,一定嚇死他們。

之前我在特別財委會曾經向政務司司長提問,香港會否向中央爭取,取回單程證的審批權,司長答我,不會,是違反基本法,亦不會在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討論。

我查過基本法,第二十二條的確這樣說:「中國其他地區的人進入香港特別行政區須辦理批准手續,其中進入香港特別行政區定居的人數由中央人民政府主管部門徵求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意見後確定。」徵求我們香港政府的意見喎!是不是他們回歸後中央政府沒有徵詢過我們香港政府的意見?我們香港政府可否及會否主動要求被徵詢?香港政府又有否諮詢一下香港人對這數目的意見?

新移民越多,對我們香港的房屋、教育、福利、醫療等公共開支的負擔和壓力越來越大,我們政府認為這事不重要嗎?就是被動地有多少人收多少,什麼人都收,然後就製造我們地不夠,福利、教育等解決不到的問題?所以同事的修正案入面提到規劃,評估人口結構改變對公共服務的需求和公共開支的影響。我是非常同意的。

目前單程證審批不透明,港方沒有途徑參與。好多位議員的修正案都提出,我亦同意:香港應該由中央政府手上拎返審批單程證的審批權,檢討限額制度,改良為「家庭團聚計劃」,確保程序公義和增加透明度,善用每天150個的名額,加快滿足各種類別的家庭團聚需要。

除了單程證人士,據保安局數字,2012年有超過10萬人移居香港,單程證每年40,000多人,其他的係咩人,留係香港工作幾耐?對經濟貢獻幾多?有冇組織家庭?《南華早報》今年曾報導,指政府部門原來冇一個綜合的移民數據。連有幾多外國人同大陸人係香港住緊,幾多係永久居民、幾多人離開香港都唔清楚,點制訂人口政策?

另外,傳媒早前報導,中央容許超過4,000家在港中資機構外派人員延長留港時間,准許子女來港讀書,變相令數以萬計幹部及家屬日後可以做永久居民。政府知唔知道會有幾多人通過這個「後門」成為永久居民?有無評估對香港影響幾大?有冇控制權?定係呢個係一個無底深潭?

人口的質和量同樣重要。香港要更多我哋需要的高學歷高技術人才。公共專業聯盟2012年4月提出改革移民機制,引入技術移民積分制的建議。其實商界的議員關心勞工人才不足,就更須要支持香港拿回內地移民審批權,而非只談輸入外勞。

根據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2012年進度報告書》,在2011年單程證來港人士當中只有15%有大專教育程度。新移民的背景大多和本土發展需要的高教育水平人才不符,更窒礙香港發展。

世界各地熱門吸納移民的國家,如英、加、澳、紐等地,均設有吸納技術和專業移民的類別,吸納能夠促進經濟發展的人才。香港現正實施的各種輸入人才計劃應該合併,透過計分方式的調整,更有效達到輸入高質素人才的政策目標。計分制度應該優先讓青壯年人士、高學歷、屬本港所需要技能、具國際認可的專業資格人士及在香港接受教育/工作優先的人來香港定居。由於該計分制對年輕夫婦較有利,不但有助提升工作人口比率,更可逐步增加生育率,有助平衡人口結構。政府應進行深入研究。

總結而言,人口政策不只是經濟發展、勞動力和民生問題,政府通過多個途徑溝淡港人的移民政策,企圖慢慢改造香港的生活、集體意識和價值觀,一面講『家是香港』,一面將香港搞到『門常開』,出賣港人利益。我重申香港的人口政策應該有四大原則:
1. 家庭為本、尊重人倫
2. 引入高質素人才、切合本土發展需要
3. 面向全球、公平實施
4. 香港審批、自主執行

主席,我謹此陳辭。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