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February 28, 2012

曾特首,你當我們都是傻的?

特首曾蔭權捲入收受利益醜聞旋渦,社會的反響竟然比特首候選人唐英年的「僭建門」和梁振英的「西九門」更大,市民對之的憤慨有過之而無不及,可是當事人「過大海」前所始料...

請各位移師筆者信博閱讀全文,並請回應討論!感謝!

Saturday, February 25, 2012

創業者須突破限制

筆者上周末為一個商業電台與數碼港合辦的創業比賽擔任評審,這個比賽的參加者,其實已經得到數碼港創意微型基金的資助,以10萬港元給這些公司或甚至學生小組去作最初期的嘗試,證實一下他們的構想是否可行。不過,筆者看了簡報後,有一些意見想分享。

首先,筆者認為,大部份的參賽者或有意創業者,都會從自己經驗出發,這本來沒有問題,不過,創業者很容易跌入過於主觀的陷阱;筆者常用一個比喻,誰懂得煮咖 啡,就會感覺人家的煮得不夠自己好,就要自己開舖了,不過,創業不只要主觀認為自己咖啡煮得好,成功還需要市場客觀的認同。

收入增長期望過高

數年前中文大學的一項研究指出,香港的創業公司往往沒想過以快速增長為目標,不過,相反這次筆者看到部份參賽者卻把收入增長期望說得過高,根本脫離現實。

參賽者多數缺乏生意經驗,這也難怪,但最少也應該做好市場調查,投資者才有信心。

如果有太容易賺錢的生意,誰都會去做。為甚麼投資者要相信你可以做得到,並且只有你才能成功?這些創業概念必須要非常獨特,對手進入的門檻要很高,不能只靠搞個新的遊戲的點子,就以為可以一擊即中,勝過憤怒鳥。

更重要的,是創業究竟是為了甚麼?如果是為錢,就幾乎註定失敗。創業者為的是改變這個世界,夢發得大一點是好事,但不能只看金錢,否則,錢搵錢更容易,輪不到我們。

這次比賽的參賽者都屬於最初期創業階段,初生之犢不畏虎,累積一些經驗後就更厲害了,希望他們會繼續走這條創業之路。

最 後的一點,不少參賽者都把所有的時間花在解釋準備了的PowerPoint上,但卻忘記了做一個簡單的示範,結果講完我們都不知道他們想做甚麼;問他們為 甚麼不做示範,他們說時間不夠,這不是本末倒置?筆者承認,太依賴PowerPoint這個錯誤自己也常常犯,但希望大家勿重蹈覆轍。

2012年2月25日 刋載於《蘋果日報》

Tuesday, February 21, 2012

特首選舉之最長的一天之後

常言道,在政治一天已嫌長,豈料在這二月二十日星期一這「最長的一天」,可謂一個小時都已經翻天覆地。早上城中談論,還是唐英年應否退選,甚至何時退選,結果,他竟然突然...

請各位移師筆者信博閱讀全文,並請回應討論!感謝!

Saturday, February 18, 2012

社交媒體創造傳奇

林書豪風暴,由美國 NBA開始席捲全球,尤其華人世界。至截稿時林書豪和他效力的紐約人隊已經連贏七場,林書豪表現氣勢如虹。

球員在場上表現固然是最重要,但林書豪的特別之處,正是他與傳統任何人想像的 NBA,格格不入:他是亞裔美國人、身材並不突出、是虔誠的基督徒、更是由名校哈佛畢業,難怪之前他在另外兩支球隊都得不到發展機會。不過,「天時、地利、人和」起來,誰也阻擋不住。紐約人正值低潮,人丁單薄; NBA今年因為工潮縮短球季,近年也缺乏新星,在林書豪出現前,姚明又退休了,就是在中國這個 NBA最重要的新市場,也顯得有點乏力。

謙虛態度猶如 NBA清泉

不過,今時今日,林書豪的崛起,怎能與社交媒體不拉上關係?當然,大家留意到的是林書豪引發的 twitter熱潮,談論他相關的 Linsanity標籤,一度登上全球最熱,和在短時間 twitter跟隨者增加到超過 29萬人等,但原來他「早有預謀」。

根據報道,原來林書豪與不少香港年輕人一樣,讀中學時已經在 Xanga寫網誌,在他大學畢業後,進入 NBA之前,已經購入了他的 JLin7.com域名,開了他的 twitter(@ JLin7)、 facebook(林書豪現在用來配合贊助他的運動品牌的產品)和 YouTube賬戶,後來連微博賬戶都開了。難怪有傳媒開玩笑的說,是不是所有哈佛畢業生都這麼懂得社交媒體之道(另外所指的當然是公司即將上市的facebook創辦人朱克伯格)。

但林書豪最可愛的地方,就是他在這常常令人覺得只向錢看的 NBA中,謙虛地把成功歸功於團隊,真的有如一道清泉。從他那已有超過 129萬人次觀看的「怎樣入哈佛」 YouTube短片,可以看得出他略帶「書獃氣」的幽默感。還有,像他在Twitter所寫:「每次我進入麥迪遜廣場,保安員都問我,是不是訓練員,LOL!」

林書豪利用社交媒體,沒有甚麼前所未見的新招,但卻把所有的基本工夫都做足了,並且明顯見到有心思,就像他對打籃球的態度一樣。但相信他能這樣腳踏實地,沒有被成功沖昏頭腦,只要繼續努力,必定可以做個好榜樣。

2012年2月18日 刋載於《蘋果日報》

Tuesday, February 14, 2012

堅定地向「自駕遊」說不

相信不少香港市民,首次聽到關於「自駕遊」的消息,都是最近這幾星期,從Facebook或報章上知道此事,和從電視的「資料片段」,才看到原來當時還是政制及內地事務局...

請各位移師筆者信博閱讀全文,並請回應討論!感謝!

Saturday, February 11, 2012

facebook一登龍門

社交網絡商 facebook終於申請上市,互聯網公司其實已經很久沒有這樣的「大件事」了,上次可能算是 Google在 2004年上市,當時他們共集資 16.7億美元,相比之下,市場估計 facebook最終集資約 50億美元,雖然已比之前傳聞的 100億大幅減少。

忽然間, facebook富可敵 Google、 Apple等龍頭企業,實際上可否超越他們? facebook上市後,市值將達 1000億美元,仍只是 Google的大約一半,還少於 Apple的四分之一。

聘研發專材助拓展

除了錢, facebook怎和別人比較? Apple集硬件和軟件一身,沒有人可以複寫他們的劇本,在教主走後這策略可以延續多久也很難說。相反 Google和 facebook都是這十數年間幾個大學生從一個軟件服務概念發展出來,模式較接近,但 Google和其創辦人的基礎技術含量應較高。

facebook的服務範圍,至少在今天比較集中,缺乏多元化,從其上市文件可見,超過 12%來自單一合作夥伴遊戲商 Zynga,在趕及上市前才宣佈進軍流動廣告,在這方面落後於 Google和 Apple,還須靠收購合併急起直追。

但 facebook和 Google有一點是很相似的,就是他們的最重大資產,來自他們的用戶,而且 facebook可謂更甚於 Google。 Google至少利用自己技術搜尋整個互聯網得到供應內容,但 facebook就完全要靠用戶放在其社交平台上的內容!可說是接近不勞而獲,假若用戶離開,他們就一無所有。

難怪我們用戶不禁想,我們多年免費供應內容給 facebook,豈不應該根據被 Like或朋友數量,至少分得一股半股?當然,這是發夢,不過, facebook集資後,首要就是要找來大量研發專材,包括從 Google挖角,找他們來 facebook一齊發夢,天馬行空,看看可以發展出什麼新路向?

2012年2月11日 刋載於《蘋果日報》

Tuesday, February 07, 2012

香港無人駕駛

近日香港的頭條新聞,離不開內地人和香港人的衝突和矛盾。內地雙非孕婦闖關、D&G禁影風波、孔慶東狗噏,以至小事如內地小孩在地鐵食麵,都猛烈觸動港人神經,加上網絡傳...

請各位移師筆者信博閱讀全文,並請回應討論!感謝!

Saturday, February 04, 2012

預算案只算補考合格

財政司司長宣讀下一年度的財政預算案,作為夕陽政府跨越下一屆政府任期的預算案,公眾不應有太大期望,而財爺也真的沒有給我們任何驚喜。近年預算案已經淪為派糖大會,公眾習慣計算自己或每個階層攞到多少錢,在特首施政毫無願景領導下,預算案也不會看到多少對香港未來發展的投資。

今次的預算案在直接關於創新及科技產業這「優勢產業」部份,一如預算案的其他部份,只屬小修小補和重申過往已經宣佈的舊項目,例如科學園的第三期工程、鼓勵科研機構和人員參與國家級科技計劃、把投資研發現金回贈計劃的金額增加兩倍至百分之三十、小型企業研究資助計劃的資助上限由四百萬元提高至六百萬元,和把實習研究員的每月津貼增加近百分之二十等。

活化工業邨具前瞻性

在支援數據中心發展方面,終於落實配合「活化工廈」政策,「免收將合資格工廈部份樓層改作數據中心之用的豁免書費用」,並將放寬現有工廈的建築限制,便利改建為數據中心用途,這些都是好的措施。

不過政府在相關政策原先推出後數年才能作修補,如今這些措施只能算是「補考合格」,社會和業界損失了時間和機會。

預算案提及的唯一較前瞻的創新科技相關措施,是「活化三個工業邨」。政府會「邀請」香港科技園公司研究擴展涉及土地面積約 16公頃的元朗工業邨的可行性,「為滿足新科技產業的長遠發展需要,我們會繼續物色土地供科學園和工業邨的持續發展」。這投資如何進行,如何達到適當的業界和公共參與,所需時間預算多長等等,這些問題的回答,我們拭目以待。

不過,政府不能把工業邨的發展等同於大型數據中心的興建,忽視中小型企業和其他可能應用的機會,尤其因為元朗等地區的新興工業發展,可以配合新城市經濟中心和就業機會的發展,可以為北區年輕人帶來新的機會和動力,政府需要以新思維為社區和業界創造新的發展環境。

最後,在政府自己內部的資訊科技應用,仍然有非常大的改善空間,例如筆者最近得知康文署改良新一代圖書館電子化管理系統,不禁要問,很多其他政府部門都有需要改善他們的管理系統,優化對市民的服務,亦同時能為業界和開發人員帶來直接的就業機會,為何不為?相反,政府今年的內部資訊科技支出反而降低了 4.4% (至6.265億元),令人非常失望。

2012年2月4日 刋載於《蘋果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