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October 30, 2010

清明上河之瞓街排隊圖

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來港展覽,康文署增加觀賞時段,加推 16.8萬張預售門票於周四發售,本來首天先在城市電腦售票網銷售點開售,第二天才在網上和電話發售。不過,首日發售已大排長龍,至傍晚,所有加推門票經已售罄,換句話說,根本不會有任何網上或電話售票。

踏入 21世紀 10年了,為什麼香港每次有大型活動,總是「瞓街」排隊為主,網上售票為次?康文署周四早上還宣布,在周五起門票將在網上和電話發售,令「宅男/女」之輩乖乖地等,知道賣完時已太遲,他們可以怪誰?

有網友在微博向筆者說,他早上 9時 45分到沙田大會堂排隊,排了 5個多小時後,只餘下晚上 10時門票,時間不合空手而回,浪費了一天,他還指,僅兩個售票口, 5小時多只處理了 600多名市民,算是甚麼效率?

依賴實體賣票不公平

根據傳統思維,先到先得是最公平的分配方法,不過,對沒法一早到現場排隊的人,無論因為要上學上班,或因為身體狀況等原因,卻是最不公平。事實證明,這方法對精於派人排隊的黃牛黨或旅行社,肯定最着數!單一依賴實體售票處,對官僚也最方便,最少準備工作,最快刀斬亂麻地把票賣光,乾手淨腳!

不過,自稱「盛事之都」的香港,今時今日怎能如此?全球國際或本土性大型活動,網上賣票必定是重要而且先行的,只有活用科技,加上適當制度配合,才能達到最方便及公平的分配方法。
很多人對網上售票的本能反應,就是對不上網的人不公平,但排隊豈非對另一些人同樣不公平?有人不能找別人代上網訂票,也許同樣有更多人找不到別人代排瞓街隊!而且,適當分配兩方面門票數量,可以解決矛盾。還有,網上售票可配合「認名制」,可協助減少炒飛情況。康文署要市民死排爛排,一句到尾是懶惰。康文署應該立刻研究網上售票制度,包括抽籤、拍賣等方式,設計具彈性的系統,作未來出售或分配門票之需,未來應該以技術配合公平制度為先,不要容忍香港繼續成為「瞓街之都」!

刋載於《蘋果日報》 2010年10月30日

Tuesday, October 26, 2010

Facebook:唔好意思囉

電影《社交網絡》十月初在北美開畫,連續兩個週末成為票房冠軍,上映首兩周票房總計已近五千萬美元。這部電影的劇本根據Facebook創辦人朱克伯格(Mark Zuc...

請各位移師信報論壇閱讀全文,並請回應討論!感謝!

Saturday, October 23, 2010

看私隱條例諮詢結果

政府於去年底檢討個人資料(私隱)條例,雖然近年發生了多宗大型機構遺失個人資料事件,但當時公眾反應未見熱烈,至今年發生八達通出賣客戶個人資料曝光,故此,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宣佈條例諮詢結果,會備受關注。

從資訊科技業界而言,在本來的諮詢文件中最具影響的兩個建議,一是把生物辨識資料界定為敏感個人資料,二是決定以甚麼方式規管資料處理者分判活動時條例的監管漏洞。結果,當局決定暫時不把任何個人資料列作「敏感」而作更嚴格規管,並以間接監管方式,透過規定資料使用者以合約等方法,確保資料處理者履行資料使用者責任,分判商遵行法例。這兩個建議,都是業界歡迎的。

政府堅拒強制洩漏資料機構通知受害人,只以自願方式執行,這是絕對不足夠的。經驗和事實所見,有多少機構會完全自願地就向私隱專員、受害人甚至公眾,通報遺失資料事故?很多事故受害人根本無法得知個人資料被洩露。諮詢文件也指出,美國已有 30多個州的資料使用者已有法定責任通知受影響人士,而澳洲和英國等地也正修改法例與美國這些州看齊。

引入刑事成份或過嚴

假若政府堅持只以自願方式執行,那麼這通報的指引,就極為重要了,香港的金管局等行業監管機構,以至政府部門如醫管局,都已有其通報指引,政府應考慮明確地把這些指引統一和向各主要處理大量個人資料的機構要求執行,定期檢討成效,考慮未來是否仍需引入通知受影響人士的法定制度。

諮詢結果亦建議加強侵犯個人資料的刑罰,包括引入刑事罪行,例如「披露在未經同意下取得的個人資料以從中取利或作惡意用途」。不過,在今天的資訊世界,資料流通極為普遍和方便,法例監管會否過嚴,把一些本來不是規管目標的行為列作罪行,令人誤墮法網?還有,甚麼是惡意?政府列出的可能定義為包括「對感情的傷害」,雖然當局澄清所謂這並非針對「人肉搜尋」,但也難免帶來寒蟬效應,或選擇性執法等惡果。

最後,雖然政府建議讓私隱專員資助受委屈人士追討賠償,但卻始終沒有具體增加私隱專員執法權力。專員會否繼續做其無牙老虎,市民繼續「肉隨砧板上」?

刋載於《蘋果日報》 2010年10月23日

檢討《個人資料(私隱)條例》的諮詢文件
檢討《個人資料(私隱)條例》的公眾諮詢報告
關於檢討《個人資料(私隱)條例》諮詢的資料
私隱條例諮詢未平衡科技發展 (2009.09.08)

Tuesday, October 19, 2010

窮香港 富香港

每年特首宣讀施政報告時,我們或多或少都希望從中看到政府施政的方向和解決香港面對問題的方案,可惜,特首和政府一而再的令香港市民失望。 過去十年,每次特首...

請各位移師信報論壇閱讀全文,並請回應討論!感謝!

Sunday, October 17, 2010

還用 cookies的 IT人公道

八達通事件後,市民擔心商業機構還有否把市民的私隱出賣?《明報》上月一篇題為「網銀強制存取 cookies,議員憂侵私隱促容選擇」的報道,各界突對 cookies關注起來。

文章指,因「多間網上銀行強制要求客戶同意存取 cookies(辨別身份的小型文字檔)始可登入」,用戶「可能在不知情下洩露私隱」,而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議員譚偉豪就「批評銀行不應強迫用家讓銀行收集 cookies,並擔心觸發私隱問題,要求加強收集 cookies的透明度」。

博客轟新制不知所云

若以為 cookies是記錄用戶去過甚麼網站和做過甚麼的小文檔,這就徹底錯了。實情是為了讓用戶訪問個別網站時,瀏覽器可判定用戶是否已登入、該提供甚麼指示,以及下次進入此網站時保留資料以簡化登入手續等,網站便把資料寫入用戶瀏覽器內的 cookies。每個網站或同一個域名下的服務,只可在用戶的瀏覽器儲存和參考自己的 cookies,瀏覽器不會讓網站獲取其他網站 cookies儲存。

博客 ShawTim在網誌上指,「強制存取」、「強迫用家讓銀行收集 cookies」和「觸發私隱問題」這些指控,都是「完全不知所云」。試想,銀行寫進你的瀏覽器的資料,銀行自己參考,算是甚麼私隱問題?在報道中銀行發言人說, cookies用作「維持客戶登入服務後的連貫性」才是真話。

我們應關注的不是銀行這類網站的 cookies,反而是「來自第三方網站的 cookies」,例如很多網站廣告,都來自網站外的伺服器,他們透過不同網站而儲存的 cookies資料,可能會被分享甚至出賣,用戶應考慮在瀏覽器「封鎖所有來自第三方網站的 cookies」。

ShawTim又指,「在銀行工作的朋友很痛苦,他們收到要求要完整列明 cookies用途,及盡全力不用 cookies作登入。這簡直是官僚迂腐之至,完全是為做而做,沒有任何一方得益。」所以,筆者希望議員不要信口開河、例牌批評,媒體和公眾也不要亂信,還知道甚麼是 cookies的 IT人公道。

刋載於《蘋果日報》2010年10月16日

Shawtim's Gossip: 缺乏IT知識的政府完全不懂甚麼是cookie

Wednesday, October 13, 2010

以十條微博初步回應特首施政報告

我會以一系列微博初步回應特首施政報告。首先,為什麼每年施政報告都以一句「標語」為題,但漸漸已了無新意,什麼「民心我心,同舟共濟,繁榮共享」,沒有方向感,連究竟香港現在是順境逆境也說不出來。原因是,社會分化,貧富懸殊,對窮的說同舟共濟,對富的說繁榮共享!(1)

施政報告(26、27):「政府會提供土地予房協興建實而不華的中小型單位,以訂立租約時的市值租金租予符合資格人士...一定程度填補了目前私人市場上「實而不華」一手單位的不足」,以後,政府就可能永遠負起這個責任了,原本令問題發生的條件則不作處理,地產商就最開心了。(2)

施政報告(26、27):實而不華的樓由政府建,你們不要期望太高;華而不實的繼續由地產商提供,你們也永遠沒有選擇了。(3)

施政報告(57):「成立關愛基金...目標是由政府與商界各出資五十億元,為基層市民提供綜援計劃不能提供的多方面支援。」大商家做慈善也寧願自己管理,而非貪圖政府matching,且看此如意算盤怎敲得響。而且,香港政府每面對一個問題就開多個什麼基金,只成為官僚架構,一向無助解決問題。(4)

施政報告:報告空洞無新意,只「急市民所急」,「進步發展觀」一如以往無既固步亦無發展理念,除了金融,談其他所謂支柱產業、優勢產業,只得一言兩語(三言都不到!),特首可謂死性不改。空談與12‧5接軌,不知國家已經走到多遠。(5)

施政報告(128):有些小事本不足為提,但可見政府思維多脫離現實。「方便市民使用公共圖書館服務,康文署將試行在港鐵主要轉車站設立還書箱,方便市民歸還圖書。」有乜用?不如延長圖書館開放時間(至少到午夜),不要在假日反而早關門,咪得囉!證明定政策者根本不用這些服務!(6)

施政報告(140):「成立香港青年服務團,招募及資助...青年到內地貧困地區,服務六至十二個月,提供教育、衞生、環保等知識訓練。」搞香港Peace
Corps?人家美國甘迺迪總統成立和平隊是去改變別人,沒有價值觀堅持,恐怕香港青年服務團是去給人家改變的。(7)

施政報告(142):「因應年青人生活模式的轉變,我們...推行網上青年工作試驗計劃,透過互聯網接觸有需要的青少年,特別是邊緣及隱蔽青年,以便適時提供支援。」順應需要?會否反變成監察青少年?做了也好但解決不了問題,青少年需要的不是更多社工與他們網上聊天,是這現實世界能給他們什麼機會。(8)

施政報告(163):唯一「好消息」?特首「決定在本屆任期內,不啟動《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可惜,其他不做的,包括如我們公共專業聯盟 建議的全民退休金計劃、建立公平的物業市場(如立法監管物業市場做價、發放虛假及誤導性資料等涉及內幕交易的行為)、加強鄉郊保育、使用單車等建議。(9)

施政報告:在IT資訊科技方面,特首也交了白卷。IT Voice等之前建議於配合內地12‧5發展、加強電腦保安和私隱保障、開放資料、電子學習、電子付費等一系列建議。香港的IT界別和業者,繼續被政府政策漠視蹉跎、折磨,機會繼續浪費。若問我這施政報告值幾分?十分滿分,值三分,不合格!(10)

Tuesday, October 12, 2010

劉曉波與溫家寶:關連敏感詞?

劉曉波獲諾貝爾和平獎,他的名字變成內地的「敏感詞」、關於他獲獎的消息被「河蟹」都屬意料之內。上週五下午五時,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宣布結果前,劉曉波獲獎早已高唱入雲...

請各位移師信報論壇閱讀全文,並請回應討論!感謝!

Saturday, October 09, 2010

科技「揩嘢」根深柢固

在國慶當天,一家打正現今最熱門的中國雲端計算概念的內容傳輸網絡商(CDN)--中國藍汛通信(ChinaCache)在納斯達克上市,原定招股價 10至 12美元,最後以 13.9美元出閘,首日勁升 95%。

電腦用戶不少都聽過「cache」,指電腦或伺服器內的高速緩衝儲存器,把被頻繁使用的數據儲起來,不用每次到原儲存處索取。 CDN 網絡就是利用這概念,把互聯網上時常被下載的內容,策略地分放在較接近用戶的地方,令下載速度更快,長途通訊成本更低。現時全球最大的 CDN 公司 Akamai , 1999年已經上市,當時已與香港的互聯網供應商、包括筆者當年服務的公司合作放置伺服器。

藍汛的創辦人王松在美國上市路演後返回北京,前幾天在微博自道:「在美國有很多人問我,為甚麼到美國上市?我回答:這次我們從亞洲一路來到美國,在亞洲大部份投資者問我們,甚麼是 CDN ? Akamai 是幹甚麼的?到了美國,美國投資者都問,你們同 Akamai 有甚麼不同?中國的 CDN 市場有甚麼不一樣?這就是我們到 NASDAQ 的原因。」

當然,美國投資者不但懂高科技,更對中國經濟增長垂涎,科技公司在美國市場可達市盈率比中國和香港高,從 IPO角度,價高者得,無可厚非。王松指,今天美國網絡總流量約三至四成通過 CDN分發,中國不及於百分之五。美國投資者聽了,一字咁淺,看見的是錢。

投資者仍未改觀

香港的創業板經已失敗,香港主板上市審批要求亦比 NASDAQ緊,如「 3年盈利」要求已把藍汛拒諸門外。雖然香港主板有騰訊(700)這「奇蹟」,可惜未能令投資者對科技股改觀,對他們騰訊只是個股票號碼。

為甚麼市場依然看不到中國互聯網和科技產業的巨大商機?除了根深柢固的「 high-tech揩嘢」成見,自 2000年 dotcom爆破後,筆者亦看不到有多少技術營運經驗的科技人,像在美國和中國常見地被邀轉型金融投資。別說 IT人擔心技術在香港前景,沒有最高增長潛力的科技成份的金融投資,只食老本同樣令人憂慮。

刋載於《蘋果日報》2010年10月9日

Tuesday, October 05, 2010

Stuxnet:網絡戰爭現代啟示錄

由電腦網絡發動戰爭,不時成為荷里活電影的題材。最近出現並獲本地和內地傳媒廣泛報導的Stuxnet蠕蟲軟件,可算是最接近網絡戰爭的「攻擊性武器」,之前甚至有報章報...

請各位移師信報論壇閱讀全文,並請回應討論!感謝!

Saturday, October 02, 2010

新媒體角度看畢蓋之行

股神畢菲特和微軟創辦人蓋茨訪華,傳媒關注的自然是他們的那場「鴻門宴」,妙想天開要中國富豪分一半身家,結果,北京那本來為勸捐宴聚會,淪為吹水會。對香港傳媒,李祿在深圳比亞迪出現反成追訪目標,這些相信都非畢蓋二人所願。

今時今日,任何事件都必有其新媒體角度視野,畢蓋此行也在內地新媒體產生了兩段小插曲。首先,在蓋茨抵達深圳前一天,新浪微博上突然出現了名為 BillGates的用戶,以英文發微博,提到他已到達中國,正探訪微軟中國研究所和蓋茨基金會辦事處。蓋茨的出現,立刻在微博掀起小風暴,一日之內得到八萬多粉絲關注。很快新浪就「認證」了戶口,指「本微博經許可,內容來自蓋茨官方 Twitter賬號。」

關注蓋茨的人多,但粉絲都清楚這戶口的內容應非蓋茨真身上陣,還是公關代寫居多。並且,在內地微博上以純英文表達,且全是 Twitter的轉載,是好是壞,夠不夠誠意,也成了部份網民討論話題。可惜,這戶口只從 9月 27日晚一小時內發了 11篇微博後,動也不動,卻是個反高潮。似乎,就算是蓋茨先生,談到新媒體公關,表現仍未達理想。

版權照存灰色地帶

29日晚鴻門宴終於舉行,保安嚴密,裏面發生甚麼事情,場外的媒體也不知道,結果,又要依賴場內兩位新浪微博常客,也是鴻門宴座上客的 SOHO董事長潘石屹和 CEO張欣,化身「公民記者」,把場內講話和圖片作即興微博直播。

當晚香港的電視新聞和第二天的報章,都用上了這些照片,相信版權上是「保留一切權利」的,雖然相信潘張兩位也不會介意或追究,但筆者懷疑,究竟有多少媒體在取用照片前曾問准作者?這樣做在法律上或許算是灰色地帶,但怎說也是不問自取。

在新媒體衝擊下,報道者與被報道者的角色往往調換了,不確定性也增加了,我們不得不時刻關注,不斷改善,永不停步,也要很小心策劃不要犯錯,才可免致弄巧成拙。

刋載於《蘋果日報》2010年10月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