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y 27, 2009

互動、分享、自由的Web 2.0 -- 信仰文化 vs. 新互動年代

Web 2.0是什麼?大概很多人都聽過像FacebookYouTubeFlickrTwitter,甚至各社交網絡和網誌(blog)平台,都被稱為Web 2.0應用,但究竟它們共通的地方在那裡?

首先要指出的,是Web 2.0並非指一個技術標準,雖然Web 2.0應用不少會包含相似的技術組件,但更重要的是在於一種與之前網絡應用不同的使用方式,甚至在轉變的用戶態度。作為一個形容技術和使用者習慣轉變的術語或概念,由Web 1.02.0的變革是進化演變的過程,是當我們發現一些微妙變化發生了之後,回頭一看,才留意到這些異處,才嘗試為新的應用概念定義。所以,Web 2.0的出現,雖然不經預先設計,但演進也非偶然。

這個「一覺醒來」的歷史時刻,是來自O'Reilly MediaDale Dougherty2004年提出一系列的新互聯網關鍵應用原則,Web 2.0這名稱,亦於這時正式面世。若然要簡單地把Web 2.0的核心概念說出來,筆者會集中於三個重點:互動、分享、自由。

主客易位:用家主導的網絡年代

互動 (interactive)Web 2.0重點在於互動也不是說Web 1.0就沒有互動元素,說的是程度上和主導地位上的變化。互聯網上萬維網(World-Web Wide)普及初年的互動,一般只在於如在網頁提供表格,用戶依著格式回應,一來一回的互動,比較如今天Web 2.0的社交網絡的互動程度有別,主導地位也從網站移到眾多用戶手上,變得更多元化。

分享 (sharing)Web 2.0的主角,名叫用戶創作內容(UCC, user created content),或用戶製造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由文字網誌,以至用戶上載圖片和視像等各種內容,目的很明顯都是為了與其他人分享;用戶互相分享與商業網站分發內容的主要分別,是無償的,只求互相在分享中得到認同和滿足。

自由 (free):用戶自發創作的內容,自然百花齊放,自由無界限。英文字free除了自由這意義外,也有「免費」這解釋,的確Web 2.0用戶互相免費分享內容,除此之外,Web 2.0的各種應用和服務,大多是免費給用戶使用,而建立Web 2.0應用的基礎技術,也多是所謂開放源碼軟件(open source software),都是免費和開放給用戶們自由利用的。

打被框框:發放資訊不再是有權者專利

結果,早年互聯網的概念和模式,不少都被倒轉過來了。還記得當年常言道「內容為王」(content is king),本來以為擁有內容的傳媒機構,由報章、雜誌至電視、電影公司,應該處於必勝之地吧?錯,他們一面仍然無法找到面對侵犯版權挑戰的妙計,另一方面雖然內容依然為王,但用戶的內容的整體影響力、瀏覽量比傳媒或商業內容往往有過之而無不及,而最有影響力的網上媒體,並非擁有大量「好內容」的紐約時報時代華納CNN香港電台等,反而是基本上沒有自己的內容的GoogleYouTube以至各大網誌平台!

網絡內容的影響力由從上而下轉為由下而上的最佳例子,是大家可能已經常用的維基百科(Wikipedia)維基百科互動、自由,完全的免費分享使用,內容來自任何用戶都可以參與的編寫、修訂內容或條目;沒有高高在上的總編審核,理念是利用整個社群互相監察內容的真偽,維護內容的準確、完整、豐富,是「真理愈辯愈明」的成功體視。研究數據顯示,維基百科內絕大多數錯誤內容也在數小時內得到其他人改正或刪除,沒有權威博士們當編輯、顧問的維基百科,內容的錯誤率沒比大英百科多。

教會挑戰:從「由上而下」到「自由互動」

那麼,這Web 2.0「新」世界,為教會和信眾帶來了什麼挑戰或機會?雖然很多教會和基督教機構都已建立了網站等互聯網服務或平台,多數仍處於所謂入門網站(portal)Web 1.0階段,集中於存放和分發資訊,大多仍是單方向為主,只提供有限的互動功能。但當我們身邊的世界已漸進至Web 2.0階段,教會的目標群體,包括信眾甚至未信的,當然最熟習的年青人甚至愈來愈多的成年互聯網用家,已經可能對教會提供的網上服務有更高的期望。教會等若要更有效地利用互聯網作牧養、傳道甚至接受奉獻,不能忽視網絡應用習性的轉化。

固然,這並不代表教會或基督徒必定要建立「自已」的網誌平台、像YouTube的教會影片分享網站,或如Facebook的基督徒社交網絡服務,但教會和基督教機構又如何與時並進?筆者不能也不應過分指點,但可建議不要把這過程過分視作一個技術問題,反而應該思考如何面對和能否、應否在哪方面採納Web 2.0的互動、分享和自由理念。在選擇一個應用範圍為例,比方說考慮會否以Twitter或即時通訊(instant messaging,如MSN)辦個虛疑查經班,技術運作問題是一回事,但更重要的可能是,傳統教會由上而下的架構,怎樣才可變得接納較自由的討論分享,甚至容許較非主流接受的內容存放而不被刪除?

筆者相信,互聯網不可怕,像神透過人手創造的一切事物一樣,是可以在人手上為善也可為惡的工具,而且,無論我們怎樣想,互聯網也不會消失無形,避也避不開,也一如人類歷史的各種媒體和技術,由印刷至電話,由收音機至電視,人們當初都很懼怕,甚至視為極壞的影響,結果,人都戰勝了它們,互聯網也不會有異。人性和神的旨意,必得成全。

刊載於《燭光網絡》第66期 2009年5月

4 Comments:

At 12:33 PM, Blogger 塞米一條揚陸轟炸機 said...

在web2.0時代,communication的確不再是單向的。當眾主流媒體(例如電視台)嘗試向 target audience 做宣傳時,都會想在形式上走向潮流,展示自己仍然很先進的形象,例如鼓勵藝人開部落格,又例如將節目放上網站廣播等等,但這些都只是單向的訊息傳達,就像web1.0的時代一樣。

這種情況在眾教會也一樣,我們不會在教會圈中討論網上(例如christiantimes)正在深究著的信仰議題,一來眾信徒的生活當中並沒有參與網上討論/分享的準備,二來他們並不認為討論/交流能為信仰帶來更多的啟發。

今時今日作牧養的,的確需要更廣闊的視野,不但要鼓勵更自由的討論分享,而且要主動帶頭讓信徒對信仰更認真。如果容讓教會的牧養與web2.0時代出現脫節,會讓信徒在當今世代對生活對生命有更多的矛盾,致使信徒的價值觀和信仰容易被扭曲,從而離開上帝的道。教會、並牧者都承擔著牧養信徒的責任,有絕對的必要時刻檢視福音/聖經在不同時代不同場合的解釋,在尊重所有群體(包括不信者)的前提下啟發信徒如何在上帝的道中得到指引,幫助他們在世上時刻活出基督的樣式。

在web2.0的時代,教會應該竭力打破信徒與非信徒間的鴻溝,不但應該接納(或認真回應)非信徒對信仰的不解,更應該認真從眾人的互動媒體當中,認識這個世代應如何活出基督的樣式。

傳福音無可否認是信徒的責任,當對方不接受時我們要怎樣做?web2.0的生活互動形式也是一個很實在的解答。

---

講完一大堆我好似仲未整理出自己想講既野,晏d睇下有無補充...我覺得教會的媒體、並教會的對內/外資訊的開放態度的確有檢討的必要。

牧師講道完畢,崇拜完畢,我們就主動上前跟他就講道的內容作回應、攀談,這種舉動,今時今日好像買少見少了。這種風氣甚麼時候才會重現?

 
At 12:41 PM, Blogger Charles Mok said...

Thank you for your sharing. Why not collect your thoughts and do submit your article to Christian Times, or others? :)

 
At 1:33 AM, Blogger 塞米一條揚陸轟炸機 said...

我也不過是慣於拾人牙慧而已,也許有整理過別人的觀點,而事實上我也只是在翻煲別人的二手觀點而已。

重點不在於在Christian Times有多深入的討論,而是問題在於我們如何把議題帶到眾信徒面前並使他們認真注視呢?

我也不是沒有在網上寫過文章,可是當連年來數萬文字也沒有帶來任何回音的感覺其實也很無奈。在web 2.0時代我們有很好的言論空間或資訊配套,但人的觀點交流仍然是十分冷漠啊。

不然,我們為甚麼在一堆人在呼喊平反六四時,身邊大眾朋友仍然聽完就算無動於衷呢?

可見,這已經不單單是技術或傳達訊息的問題。

又或者,上述一堆只屬我個人的臀部癢,見笑了...

 
At 11:30 AM, Blogger 塞米一條揚陸轟炸機 said...

少許補充。

從前在web1.0時代我們有newsgroup,可以在基板將議題探討,有幾深得幾深。

今時今日web2.0,我們需要的不單是繼續深化每一場討論,而更重要的,是要把這種傳統文化(都有十五幾年啦仲唔傳統XD?)推而廣之。特別在香港這片一元論述並商業文化主導的環境裡,個人獨立思考不只是能力的問題,甚至是能否持續存在與否的問題了。

web2.0能否幫助群眾多思考,這個topic好像也是當前重要的議題。今時今日軟件(社會思維)反倒追不上(電腦網絡)硬件的發展,是一大憾事也。

看,我又兜左個大圈回到原點了XD

 

Post a Comment

<< H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