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31, 2009

薪火相傳 平反六四大遊行


更多2009六四二十周年圖片

華人基督徒關於六四二十週年的宣告

我也參與了聯署的一篇「華人基督徒關於六四二十週年的宣告」,內容在此

Thursday, May 28, 2009

一封學生的信

「… 很多事,別只看表面。不是任何『問題』都要向政府找答案的,這想法才是香港人最大的問題。」

這兩年經常到學校與年青人、師長甚至家長分享有關上網的問題,過程中自己其實也獲益良多,亦尤其享受與年青人交流的機會。上星期,筆者的電郵箱突然收到了一位中學同學的電郵,內容如下:

「莫先生,你好,本人是一名中學的學生,有見及近年網上社交平台例如討論區等出現不少個人私隱被公開、文字欺凌、流言誹謗,甚至是各式各樣的偷拍片段、照片,導致一籃子的道德、私隱問題等,可見這些問題的嚴重性。故此本人想問針對這些問題現時到底有甚麼政府部門、法例或者監管措施呢?若有既定的措施,那為甚麼這些問題仍不絕於耳呢?若現行措施不足以解決這些問題,哪麼政府又有甚麼對策呢?而先生又有沒有一些提議?由於我校許多同學都遇過那些問題,但又不知道如何求助,故此想獲得更多有關資料,期待先生的解答。」

看了這電郵,首先感到同學好學主動,非常值得鼓勵。但筆者又立刻想到,面對可能存在的問題,為何同學的第一個假設的解決方案會是監管呢?在這講求通識教育的世代,未必要提供標準答案,反正筆者也沒有標準答案,只想鼓勵同學們的批判式思想,甚至逆向思維。

所以,筆者給同學如此回覆:

「同學,為甚麼肯定這些一定是很嚴重的問題,會不會是過份擔心?你可先反問一下,很多事,別只看表面。不是任何『問題』都要向政府找答案的,這想法才是香港人最大的問題。網絡欺凌當然是警方處理,如果真的是犯法的話。有沒有想過,社會在變,人追不上,才因恐懼而令不滿聲音『不絕於耳』? 我並非否定有問題,但希望你可細想,可做的事,應從你和你的同學開始,不要靠政府。我不想給你答案,因沒有標準答案,答案是由你決定的。唯一可肯定地答覆的,是請開放思維:討論,教育,學習和接納新和不同的事物。」

筆者又不禁想起,羅拔甘迺迪的一句名言:「有些人看見事情會問,為甚麼?我夢想從未發生的事而問,為甚麼不能?」(“Some men see things as they are and ask why. I dream things that never were and ask why not?”)

刊載於《Hitech》 2009年5月28日

社區電視現場直播「支聯會六四二十周年燭光悼念集會」


社區電視將於2009年6月4日,晚上8時(香港時間),全程現場直播「支聯會六四二十周年燭光悼念集會」

Wednesday, May 27, 2009

互動、分享、自由的Web 2.0 -- 信仰文化 vs. 新互動年代

Web 2.0是什麼?大概很多人都聽過像FacebookYouTubeFlickrTwitter,甚至各社交網絡和網誌(blog)平台,都被稱為Web 2.0應用,但究竟它們共通的地方在那裡?

首先要指出的,是Web 2.0並非指一個技術標準,雖然Web 2.0應用不少會包含相似的技術組件,但更重要的是在於一種與之前網絡應用不同的使用方式,甚至在轉變的用戶態度。作為一個形容技術和使用者習慣轉變的術語或概念,由Web 1.02.0的變革是進化演變的過程,是當我們發現一些微妙變化發生了之後,回頭一看,才留意到這些異處,才嘗試為新的應用概念定義。所以,Web 2.0的出現,雖然不經預先設計,但演進也非偶然。

這個「一覺醒來」的歷史時刻,是來自O'Reilly MediaDale Dougherty2004年提出一系列的新互聯網關鍵應用原則,Web 2.0這名稱,亦於這時正式面世。若然要簡單地把Web 2.0的核心概念說出來,筆者會集中於三個重點:互動、分享、自由。

主客易位:用家主導的網絡年代

互動 (interactive)Web 2.0重點在於互動也不是說Web 1.0就沒有互動元素,說的是程度上和主導地位上的變化。互聯網上萬維網(World-Web Wide)普及初年的互動,一般只在於如在網頁提供表格,用戶依著格式回應,一來一回的互動,比較如今天Web 2.0的社交網絡的互動程度有別,主導地位也從網站移到眾多用戶手上,變得更多元化。

分享 (sharing)Web 2.0的主角,名叫用戶創作內容(UCC, user created content),或用戶製造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由文字網誌,以至用戶上載圖片和視像等各種內容,目的很明顯都是為了與其他人分享;用戶互相分享與商業網站分發內容的主要分別,是無償的,只求互相在分享中得到認同和滿足。

自由 (free):用戶自發創作的內容,自然百花齊放,自由無界限。英文字free除了自由這意義外,也有「免費」這解釋,的確Web 2.0用戶互相免費分享內容,除此之外,Web 2.0的各種應用和服務,大多是免費給用戶使用,而建立Web 2.0應用的基礎技術,也多是所謂開放源碼軟件(open source software),都是免費和開放給用戶們自由利用的。

打被框框:發放資訊不再是有權者專利

結果,早年互聯網的概念和模式,不少都被倒轉過來了。還記得當年常言道「內容為王」(content is king),本來以為擁有內容的傳媒機構,由報章、雜誌至電視、電影公司,應該處於必勝之地吧?錯,他們一面仍然無法找到面對侵犯版權挑戰的妙計,另一方面雖然內容依然為王,但用戶的內容的整體影響力、瀏覽量比傳媒或商業內容往往有過之而無不及,而最有影響力的網上媒體,並非擁有大量「好內容」的紐約時報時代華納CNN香港電台等,反而是基本上沒有自己的內容的GoogleYouTube以至各大網誌平台!

網絡內容的影響力由從上而下轉為由下而上的最佳例子,是大家可能已經常用的維基百科(Wikipedia)維基百科互動、自由,完全的免費分享使用,內容來自任何用戶都可以參與的編寫、修訂內容或條目;沒有高高在上的總編審核,理念是利用整個社群互相監察內容的真偽,維護內容的準確、完整、豐富,是「真理愈辯愈明」的成功體視。研究數據顯示,維基百科內絕大多數錯誤內容也在數小時內得到其他人改正或刪除,沒有權威博士們當編輯、顧問的維基百科,內容的錯誤率沒比大英百科多。

教會挑戰:從「由上而下」到「自由互動」

那麼,這Web 2.0「新」世界,為教會和信眾帶來了什麼挑戰或機會?雖然很多教會和基督教機構都已建立了網站等互聯網服務或平台,多數仍處於所謂入門網站(portal)Web 1.0階段,集中於存放和分發資訊,大多仍是單方向為主,只提供有限的互動功能。但當我們身邊的世界已漸進至Web 2.0階段,教會的目標群體,包括信眾甚至未信的,當然最熟習的年青人甚至愈來愈多的成年互聯網用家,已經可能對教會提供的網上服務有更高的期望。教會等若要更有效地利用互聯網作牧養、傳道甚至接受奉獻,不能忽視網絡應用習性的轉化。

固然,這並不代表教會或基督徒必定要建立「自已」的網誌平台、像YouTube的教會影片分享網站,或如Facebook的基督徒社交網絡服務,但教會和基督教機構又如何與時並進?筆者不能也不應過分指點,但可建議不要把這過程過分視作一個技術問題,反而應該思考如何面對和能否、應否在哪方面採納Web 2.0的互動、分享和自由理念。在選擇一個應用範圍為例,比方說考慮會否以Twitter或即時通訊(instant messaging,如MSN)辦個虛疑查經班,技術運作問題是一回事,但更重要的可能是,傳統教會由上而下的架構,怎樣才可變得接納較自由的討論分享,甚至容許較非主流接受的內容存放而不被刪除?

筆者相信,互聯網不可怕,像神透過人手創造的一切事物一樣,是可以在人手上為善也可為惡的工具,而且,無論我們怎樣想,互聯網也不會消失無形,避也避不開,也一如人類歷史的各種媒體和技術,由印刷至電話,由收音機至電視,人們當初都很懼怕,甚至視為極壞的影響,結果,人都戰勝了它們,互聯網也不會有異。人性和神的旨意,必得成全。

刊載於《燭光網絡》第66期 2009年5月

APNIC Training -- IRME and IPv6 11-12 Jun 2009

Internet Society Hong Kong (ISOC HK) is pleased to announce that APNIC (Asia Pacific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re) will be conducting the following training courses in Hong Kong:

11 June 2009 IRME (Internet Resource Management)
12 June 2009 IPv6 Workshop


Participants in the IPv6 Workshop are requested to bring their own notebook computers for the hands on exercises.

Venue: Training Theatre,
Level 3, Cyberport 3 (core F),
100 Cyberport Road,
Hong Kong

Fees applied. Please check here for more details: http://www.apnic.net/events/whats-on/training-events/calendar/events/2009/hong-kong/

Host:
Internet Society Hong Kong

Co-host:
Hong Kong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 Association
Hong Kong Internet eXchange
IPv6 Forum Hong Kong

Sponsor:
Hong Kong Cyberport Management Ltd.
NTT Communications Asia

Tuesday, May 26, 2009

請參加《監察西九公民社會論壇》

請你參加《監察西九公民社會論壇》:本星期四 2009.05.28 2-4pm@香港兆基創意書院

Monday, May 25, 2009

提防不良域名註冊營銷手法

  困擾筆者多年的一個香港互聯網的現象,是一些極少數域名註冊公司的營銷手法。過去幾年,經常都有朋友詢問,應否理會這些「非應邀」的電郵傳真甚至電話的銷售訊息。自2006年至今,筆者已經第三次在此向讀者和公眾提出忠告,可是這種筆者以為是帶有些誤導、過分積極,甚至可能不良的營商手法,多年來沒有停止下來,從金融海嘯發生以來,情況似乎有變本加厲之勢。

  很有可能你的公司、機構甚至公營部門都曾經接收這些銷售訊息,某域名註冊公司告訴你,你公司或機構擁有的商標、名字等相關的中、英文域名(多是以中國「.cn」域名)、通用網址(keywords)等,正在被別人要求註冊,所以依例給你數天期限先註冊,否則就會給人家取去。這公司聲稱擁有中國域名註冊機構;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某些香港的獨家經營權利,並附上紅頭星印的官方文件一份,幾年來這些銷售信件的內容和表達手法,無可否認是愈來愈「專業」。

域名氾濫現象

  首先,先要明白所謂通用網址,即關鍵詞的域名代替品,有中文也有英文,但即使在內地也不算普及,而且域名包括中文域名是絕對沒有獨家經營這事。消費者是有選擇的,首先是決定買這些域名和通用網址與否,然後可選擇透過哪一家分銷商完成。筆者給人的建議是,若然貴公司或機構根本沒在中國進行相關業務,其實未必需要註冊相關域名,否則的話,全球各國數百頂級域名難道要全部註冊下來?

  筆者一向對是否真的有人,或者是誰要佔去這些域名存疑,但若閣下為求「安心」相關域名不致被別人佔用而定無行註冊,大可找本地或國際性域名註冊商或互聯網供應商進行,不要以為必須透過某獨家機構。筆者認為通用網址真的沒有多大用途,此外,域名註冊雖以「先到先得」原則發出,但在有爭議時亦有申訴和調解機制可循,擁有商標者並無失去權利,雖然過程的確要花費額外時間、資源。

  筆者提出以上意見近四年時間,但作此銷售手法的相關域名註冊公司近年喜歡在銷售資料內,加入一份來自某親中報章,題為《CNNIC籲港用戶防範冒名欺詐》的報道,指有另一家域名註冊企業可能「冒用他人名義進行欺詐銷售」,標榜自家獲得獨家認證註冊通用網址等,但把域名與並不流行的通用網址甚至無線網址混作一談,實有不盡不實,甚至誤導之嫌。

以不變應萬變

  另外,上周在《太陽報》亦有報道,指「內地保障網上域名專利的法律條文漏洞多多,本港不少商戶及慈善機構以自己名稱在內地註冊中文域名時,竟發現被人捷足先登」,很多香港公司以為「有理無理最好先註冊各種變化的域名為上」,報道舉例港商詠藜園「曾以5萬多元註冊七個中文域名十年,但今年8月初又接獲通知,得悉被人搶註詠藜園的域名達三十七個……單是十年註冊費便需8萬元」。筆者建議,即使企業「好緊張公司招牌」,也不必無止境地註冊不停變化的域名,你愈「緊張」愈被侵佔域名者;甚至域名註冊公司利用你的心理,你若處變不驚,沒有人可佔你便宜。

  總之,註冊域名此事,宜以平常心面對;收到域名註冊公司的通知說有人要註冊與貴公司機構名稱或商標相關的域名,也不要急去爭,真的有用或有必要保留才拿下來,還要選擇找哪家域名註冊公司或互聯網供應商協助,若是什麼通用網址甚至無線網址,更應三思。

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2009年5月25日

Saturday, May 23, 2009

媒體素養論壇:通識、考評、媒體簡報分享


香港互聯網協會主辦,香港教育城香港教育學院 跨學科及通識教育研究中心香港媒體教育資源網香港經濟日報通識教育版及ITVoice協辦的「媒體素養論壇:通識、考評、媒體」已順利於2009年5 月23日(星期六)於數碼港3座3樓會議廳舉行。

討論媒體素養,通識教育只是我們第一個切入點,以後仍會繼續!以下為各嘉賓講者分享之簡報:

陳智達博士(香港教育學院跨學科及通識教育研究中心)
議題探究、通識考評、媒體素養
丘曉東先生 (香港經濟日報通識教育版)
取用資訊:新聞媒體的通識應用
梁若璋老師 (聖公會諸聖中學) 
理解信息:媒體中的真相與事實
陳慧盈小姐、陳家泰先生(佛教黃允畋中學校友)
表達意念:媒體創作與專題研習
嚴志峰老師(漢華中學通識教育科主任)
在通識課程中讓學生認識傳媒
李榮輝老師(香港媒體教育資源網主席)
凝聚媒體教育的實踐示例
倪柏駒先生(香港教育城)
Web 2.0與拓展教育專業社群



媒體素養 x 議題探究
原文網址

認識青少年的網絡世界

今午滂沱大雨下在聖保羅男女中學為家長教師會作教育講座,主題是「認識青少年的網絡世界」,當中還有三位同學的分享,我自己也獲益良多。其實這兩天都「服務教育界」。昨天早上亦在葵涌天主教母佑會蕭明中學與全校同學參與論壇,同場還有黄定光和陳淑莊兩位議員、青協網站總監魏遠強,以及主持謝志峰,題目是淫管條例。

Thursday, May 21, 2009

見賢思齊

「…經濟不景往往正是為將來投資最好的時機,而政府亦有帶領的作用和責任,香港政府在這方面只關注短期回報、即時民意反應,在 6 月政府宣布的新一輪振興經濟方案,可否不再只著眼派糖? 」

特首決意在 6 月推出下一輪振興經濟方案,在資訊科技方面,在甚麼事可以做?且看澳洲聯邦至省級政府近期的一些計劃,可否給我們的政府官員參考。

例如澳洲新南威爾斯省政府,將花 3.8 億多澳元,投資給 26.7 萬名學生,每人購置一部小型網絡筆記本電腦(Netbook),並在全省學校安裝無線網絡系統,集中 571 家學校供應未來 4 年第 9 至 12 班的高中學生需要。計劃是澳洲總理陸克文政府推動,加強在學校教學應用電腦和網絡的一部分,而省政府亦同時希望藉此計劃,鼓勵並支援資訊及通訊科技行業。

政府強調這計劃會創造 600 個職位,包括已判給建造無線網絡的營運商所創造的 100 個職位,而 Lenovo 就成功得到提供這些電腦的 1.5 億澳元合約。新職位空缺中超過 400 人是直接協助學校的校內電腦及網絡管理,差不多也正是「一家學校一位助理」,與筆者早前為香港財政預算案提出建議不謀而合。為每間中、小學額外提供最少一個資訊科技技術員的人手編制,在創造就業之餘,相信亦有助提高學校教育的質素。原來,當香港還在討論甚麼電子書的時候,人家已經開展了。 此外,澳洲政府在新一年財政預算案中,針對每年收入少於 200 萬的中小型企業,如果這些企業在去年 12 月至今年 6 月間購置資訊科技產品器材的話,可以扣減高達三成的稅務優惠,而如果在今年 7 月至 12 月間購買,仍可有扣減一成的稅務優惠,只要在 2010 財政年度內完成安裝就可以了。

另外,新加坡政府最近亦加碼宣布花費 11.8 億多美元,在今個財政年度投資於近 400 個新的資訊科技項目上面,當中六成的項目價值在 50 萬坡元(34 萬美元)以下,以鼓勵中小型企業有機會參與。而且新加坡政府的資訊科技首長更指出,在過去 4 年,三分之二的政府資訊科技項目合約,是判給本地企業的。

在經濟不景的時候,往往正是為將來投資最好的時機,而政府亦有帶領的作用和責任,香港政府在這方面只關注短期回報、即時民意反應,在 6 月政府宣布的新一輪振興經濟方案,可否不再只著眼派糖?

刊載於《Hitech》 2009年5月21日

Monday, May 18, 2009

淫管條例民調反映討論未能聚焦

  上周影視處召開記者會,公布一項由影視處委託香港大學民意研究機構負責,有關《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諮詢的民意調查,翌日一些報章立即以「四分三受訪者支持加強規管互聯網」為題,引述調查內容,並為調查定下結論。筆者當然要找來調查報告看過清楚。

  筆者看罷調查結果,難以相信受訪者是來自香港這個自稱國際城市之地。例如,近七成人認為「女性裸露的胸部」的照片或圖片,不應讓十八歲以下人士觀看,有逾四分一受訪者更認為這些照片不應讓任何人觀看,而完全沒有理會照片或圖片的背景(這也是這些簡化式的所謂調查的最大限制)。

問卷設計有問題

  筆者就這種調查求教研究社會科學的朋友指出,教授基礎的社會研究課程時,論及設計問卷都會提及受訪者對一些具「侵略性」或敏感的問題,如涉及性行為、濫藥或非法行為等,為了給予良好印象予訪問員,都傾向回答一個「社會期望」的答案而非真實答案,這會令問卷得出的結果,偏離真實的情況。

  回答訪問員的答案能否反映受訪者的真正看法成疑,但付真金白銀購買那些雜誌的人,卻是「用腳投票」,令那些往往以近乎裸體的明星和模特兒為封面的流行雜誌如此受歡迎,難道他們全都自許自己開放,不准子女或其他年青人點燈,而且歡迎政府以「點數」的簡化計算方式評定級數?觀乎此次調查的結果與坊間流行雜誌的銷量比較,調查似乎查不出社會現況。

  設計問卷的守則,還包括要避免問題超越了受訪者能理解的範圍。故此,令筆者大惑不解的是,專業研究機構為何在調查中加入了大量政府在去年10月推出諮詢文件時提出的改革建議的問題,例如淫褻及不雅物品審裁署應否改由陪審團處理、市民希望法庭就涉及這些物品的判罰嚴厲些還是寬鬆些等等,筆者認為,在問卷中加入這些問題極有問題的。

  去年年底政府展開諮詢時,曾舉辦了一系列的「聚焦小組」,邀請了不同界別的人士討論諮詢文件的建議。即使這些如此關注淫審條例的代表,對於這些複雜的改革建議所引伸的影響,也有不同的理解,甚至不清楚部分問題的背景、法律或技術背景等情況。那麼,試問用這些問題訪問一般市民,其中還包括只有十五歲的青少年,例如「應否改由陪審團處理淫褻物品」,甚至複雜的架構重整?被抽出受訪者是否知道現在法庭判罰款多少,來評估法庭應該加重刑罰還是寬鬆一點?那豈非等於要受訪者胡亂出主意一樣?

  其實,從調查首三題問題的結果,大家便可以得知這個調查到底反映了什麼。問卷的首兩題,詢問受訪者「淫褻」和「不雅」物品的最基本定義,即誰可以觀看,第三題則詢問受訪者是否得知《淫褻及不雅物品條例》管制的範圍。整個調查的受訪者逾一千五百人,只有約一成人知道,「淫褻」物品是不准發布而「不雅」物品限於十八歲以上人士;至於知道《淫褻及不雅物品條例》不管制電影、電視和電台廣播的,更只佔8%。三題「知識題」都答對的受訪者,據報只有1%。

  當逾70%受訪者以為淫褻物品容許十八歲以上人士觀看時,他們難免認為現行制度需要收緊。若政府按此次調查的結果來修改現在的淫審制度,例如收緊淫褻及不雅物品的定義,把「女性裸露胸部」歸入「淫褻物品」從此不准發布,又或是收緊管制互聯網,則等同問路於盲。若政府藉此調查為操控民意的工具,筆者無話可說,但若政府真的以為能從調查結果中獲得真實民意,則屬自欺欺人。

問道於盲 將錯就錯

  既然調查也發現市民對現行條例和諮詢建議普遍不認識,就首先應該問責地承認之前一直宣傳失敗,令市民至今仍未有足夠認知來理性討論修訂條例相關的議題,在這樣的環境下,不知道在談什麼法例,卻只在泛道德立場出發,加上傾向以社會期望回答的調查誤差,基本上調查結果並無任何意義,市民大眾至今仍未能聚焦作對修訂條例討論,才是唯一可達結論。

  其實,在首部分諮詢過程中,這情況即使在當然積極回應的團體中已非常明顯兼嚴重,例如甚至在參與聚焦小組和立法會聽證會的人士中,不少也坦白承認不了解條例及執行,連諮詢文件都未看過都表達「意見」。從資訊科技和互聯網業界而言,業者一直擔憂諮詢令市民誤以為有些事可能,例如要求互聯網供應商在伺服器層面作過濾,其實在技術及執行上也無法做得到,結果令因政治或道德原因推動的不可為政策,浪費資源和令市民達致錯誤期望。政府這次應正確處理這調查結論,不應以問道於盲而將錯就錯,乘機實行任何加強管制的先設目的。

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2009年5月18日

Thursday, May 14, 2009

H1N1.hk

「…灣仔維景酒店一役算是過了一關,但讓我們清楚看到的,是這是一場資訊戰爭,從專業醫護人士之間至公眾,如何最快獲取和分辨資訊,了解疫情的最新發展,將是成敗關鍵。」

甲型 H1N1 流感(人類豬型流感)蔓延全球,香港也不能倖免。面對這種新型流感,香港政府採取果斷措施,在灣仔維景酒店一役算是過了一關,但讓我們清楚看到的,是這是一場資訊戰爭,從專業醫護人士之間至公眾,如何最快獲取和分辨資訊,了解疫情的最新發展,將是成敗關鍵。

原來,在五月一日晚上政府宣布香港發現首宗確認病例後,至五月七日,一個由醫學界與我們資訊科技界共同建立的網站 H1N1.hk 經已啟動。H1N1.hk 是一個非牟利,由不同界別的專業人士發起的 Web 2.0 平台和社會媒體網絡;由於甲型 H1N1 流感是一種新型流感,訊息的傳播與知識的分享,有助預防疾病傳播及大規模爆發,我們期望透過醫護專業知識,與民共享,由下而上,發揮 Web 2.0 的力量,在參與、互動、分享及免費這四個原則下,建立一個與民共享的社區,共同對抗疫情。

H1N1.hk 的誕生也是個 Web 2.0 故事。話說,醫學界召集人司徒敬豪醫生,是一位急症專科醫生和醫療訊息經理,他在五月一日透過 Facebook 聯絡資訊科技界人士方保僑,提出第一時間成立社會媒體的理念,我們在 Facebook 互相「加了做朋友」,之後才在五月三日晚上首次聚頭,筆者作為資訊科技界的召集人再找來幾位業界朋友拔刀相助,之後幾個晚上九時後在咖啡店一齊為網站的設計、技術和內容趕工至打烊為止,回想也是同是有心人的緣份。

成立 H1N1.hk,不是說港府提供的網上資訊不足,是希望把中外有關於甲型 H1N1 流感的資訊集合和連結,並作為公眾與專業人士的一個在官方渠道裡沒有的 Web 2.0 溝通平台,讓市民可與專家討論問題,交流意見、分享經驗和感受。除了利用 H1N1.hk 本身的討論區外,我們也會充分連結 Facebook、Twitter 等社區網絡,讓大眾一同學習以健康和正面的心情面對危機,使醫護界能與公眾成為「香港流感 e 友」。

司徒醫生說:「從沙士爆發悟出的智慧,我們學會了即時訊息分享、通告風險、迅速行動,才可應付威脅。在這重要時刻,一群醫護界的專業人員,為促使開放與公眾的溝通渠道,使醫療資訊能正確地、適時地在 H1N1.hk 這適宜的平台一起分享。」

筆者更希望補充,H1N1.hk 是個本土社會媒體實驗,請大家包容我們各方面的不足,參與我們的行動,提供內容,分享意見,和作出技術和應用上的指引及協作,為香港防疫工作同出一分力。

刊載於《Hitech》 2009年5月14日

Tuesday, May 12, 2009

FMIC 的計時炸彈

四月廿七日,我在信報專欄談FMIC,即固網和流動網絡互連互通的問題,當時擔心的「計時炸彈」,不幸言中,已經發生了。至今已至少有兩家以前在「流動網絡付費」制度下要向固網付互連費的流動網絡商,帶頭向固網要求收取達每分鐘十五仙的互連費,首當其衝受影響的,是一眾對外電訊服務(ETS)商,因為他們的設施要放在固網商接入本地網絡,於是這些透過ETS服務致電流動網絡的通話,要被徵收這昂貴的互連費,ETS公司隨時只好結業,本港作為開放的國際電訊中心地位亦動搖。流動網絡商這樣先發制人,一方面因為其接收比撥出量多,希望籍此不平衡達最高利潤,另一方面可能亦為了逼電訊管理局出手,處理用量最高的固網的互連費未定的問題,故開天殺價,但若此舉殺錯良民(ETS商),則不利競爭及消費者權益,電訊管理局要果斷介入處理方可。明天,ETS商會登報廣告並與議員及電訊管理局會面,我周前已與ETS商接觸,現正密切關注發展。

參考前文:改革流動網絡付費機制 勿拖延 (2009.04.27)

Monday, May 11, 2009

正視網絡欺凌問題

  筆者上周六應邀出席由香港基督教服務處主辦的「關注網絡欺凌研討會」。網絡欺凌現象是近期香港互聯網較受注目的問題之一,據主辦者所作研究資料,欺凌包括有「欺凌者」與「受害者」之間的權力不平衝,例如以多欺少、以強欺弱,受害人沒有反擊的能力;受害人的不安,如被傷害、害怕、緊張、無價值感、不被接納等;持續或重覆的攻擊行為,包括肢體暴力、言語威嚇、誣蔑、排斥、孤立等。

  網絡欺凌近年興起後,本地及外國暫未有公認的分類方法,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指在港常見的欺凌行為包括不斷發出令人感到害怕、威脅或騷擾的電郵或短訊,表示要傷害對方;或者把令人尷尬的照片、短片或聲音放上網供人瀏覽;把別人的是非在網上傳開;於網上附和別人,一起取笑其他人;偽造有關別人的謠言在網上流傳等。網絡欺凌的特色是難以追查欺凌者的真正身份,網主也難以監管,進行欺凌亦沒有時間、地點限制,而當互聯網資訊一經散播,在網上被複制及散播,對受害人可帶來長期及重大的傷害。

保障平衡發展

  筆者關注這問題,但亦希望平衡、適當地處理,一方面不願見互聯網被標籤化,但相反這也不是說要淡化問題,因為就像《蜘蛛俠》電影裡著名對白所言「能力愈高,責任愈大」,互聯網業界也要正視。然而,筆者心裏首個問題是,網絡欺凌與「源遠流長」的網外欺凌有何關係,兩者怎樣比較,談這網絡問題是否只屬轉換場景?在這方面的研究不多,但主辦機構亦指初步分析兩者在參與者層面關連不強。

  社會工作者和家長特別關注這問題,是可以理解和應得專重的,但處理亦要得平衡,提出希望網民「有品」,慎言自律、懂得自我保護沒有不對,但有品的人才會是有品網民,一個人不會只在網上才有品,故此我們要正確聚焦。部分人與其過份主張建立健康、和諧網路,不如重視互相專重的態度,因為什麼是健康、和諧,由誰來定?結果只會變成沒有意義的標語,或管治者的借口,但專重他人的不同,才是現代多元化社會的應有基本價值觀。

自行適當處理

  網絡欺凌固然與「玩人文化」分不開,欺凌者普遍更認同「玩得起,才算是朋友」這類想法,但「玩人文化」並非網絡所創,八十年代的星爺電影已發揚光大,筆者在研討會也承認自己當年少時既是欺凌者也是被欺凌者,至今也偶在網上被「言語威嚇、誣蔑」欺凌,也許亦有人認為筆者也在言語欺凌他人,但就如研討會上資深教師韓連山老師指出,一切視乎程度和化解的方法,對年青人反而不應過份關心、單方面只想如何保護。

  韓老師更正面地指出,從是次研究所見受欺凌者的處理手法的回應看來,這些年青人其實大多處理適宜,因為最多人選擇的是「不作任何回應」、「通知或要求對方停止」和「增加上網以了解進展」,而負面的處理手法如「逃避上網」和「向對方報復」是最少人選擇的,年青人起碼知道應怎做回應。

  研討會上亦提及業界可以怎樣做,雖然這些問題長遠必須以教育和提升年青人素質來解決,但負責任的業者亦應多加配合,例如 YouTube 原來已設有專門接受有關網絡欺凌的投訴渠道,很多機構亦已製作短片向年青人及家長宣傳如何正視網絡欺凌,這些都是我們可以作借鏡的。

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2009年5月11日

Friday, May 08, 2009

十大資訊基建對中小企的助益

《香港中小企智匯網》5月8日研討會 -- 《香港工業如何藉創意製造闖出新路》--《十大資訊基建對中小企的助益》

Thursday, May 07, 2009

軟硬合體

4月 20 日,Oracle 宣布以 74 億美元收購 Sun,對很多業界朋友有點意外,因為印象中 Oracle 始終是家資料庫軟件公司,而 Sun 就是硬件為主的公司,但收購案就令人想起,其實這兩家都經已和原先很不同了。

也有業界朋友指,Oracle 快刀斬亂麻,勝過之前希望以 65 - 70 億美元收購 Sun 的 IBM;不過,長期以來 Sun 與 Oracle 都保持密切關係,軟、硬配合,而 Oracle 也一直被視為 Sun 的潛在買家,只是在對 Sun 的興趣表現較為低調。其實在 3 月也曾傳出,Oracle 與 HP 欲聯手收購 Sun,再將之肢解。屈指一算,Oracle 在這 4 年內已收購了過 50 家公司,最著名的有 PeopleSoft(在 2005 年初以 103 億美元)和 BEA Systems(在 2008 年初以 85 億美元),相比之下,以 Sun 的歷史和技術,實在更顯得「抵買」。

筆者對這宗收購也特別有點「感情因素」的關注,因為在 1993 至 1994 年曾經在 Sun 的總部工作,對當年這家年青企業在硅谷大展拳腳,記憶猶新,尤其是主席兼創辦人 Scott McNealy,在年度員工大會上例必扮鬼扮馬,有一次甚至在會場身穿皮革外套親自騎著鐵馬衝上台,而當年 Scott 口花花挖苦的對象,總是 MicrosoftBill Gates

Sun 的起家是以 RISC 晶片中央處理器的 Sparc 平台製作的工作台電腦(Workstation)和伺服器,之後已漸向軟件發展,當年我在 Sun 工作時正是負責 Solaris for x86 產品,就是要把操作系統軟件由 Sparc 推向 Intel 平台,在伺服器市場與 Microsoft 的 Windows NT 爭雄。可惜,一方面硬件市場競爭劇烈,Digital、Compaq 等一一倒了下來,另一方面在軟件 Sun 開發也公開了 Java,又收購了 MySQLOpenOffice 等流行開放源碼軟體,對互聯網應用發展有很大貢獻,但盈利在哪裡,始終解決不了。由硬變軟的路不易行,Sun 即使連股票代號由 SUNW(原意是 Sun Workstation 硬件)改為 JAVA,也於事無補。

說回今天的收購,對業界、用家有什麼影響?最明顯受關注的,是佔大部份成本的 Sparc 系列處理器產品線,會否留得下來,繼續與 Intel 競爭,Oracle 在這方面尚未有明確的表示,而 Sparc 前途之不明朗,自然是對 Intel 和 Microsoft 最有利。Oracle 涉足軟體業,也令其與 HP 和 IBM 這兩個最大客戶、合作伙伴的關係更形微妙,但在資料庫系統甚至各方面軟件系統上,Oracle 的強勢又令客戶有何選擇?所以,市場也有 Oracle 收購 Sun 的最大輸家是 SAP 之說。

但也許令廣大用家最關注的,是 Oracle 會如何處置 Sun 的三大開放源碼技術:MySQL、Solaris 和 Java。MySQL 與 Oracle 資料庫軟件正面重和競爭,但反而最有可能留低,因為可為 Oracle 的軟件策略開展新的、以前去不到的市場,和開展能更有效與 Microsoft 競爭、包含更多開放源碼的綜合軟件策略。Solaris 近年被 Sun 致力開源化,但未能取代 Linux 勢頭,Oracle 肯放多少資源繼續開發 OpenSolaris 是未知之數。Java 的情況較好,但近年已從主要與 Microsoft .NET 競爭,變為 Java ME 要在新平台如手機應用上與 Apple iPhone 的 Widget 爭霸,Oracle 是有理由利用 Java 企圖強化其中介軟件(Middleware)地位,和在終端應用上加強 Java 與 GoogleAndroid 平台的配合。

刊載於《Hitech》 2009年5月7日

H1N1.hk 網站啟動!

一個由醫學界與資訊科技界別共同建立的網站H1N1.hk經已啟動!H1N1.hk是一個非牟利,由不同界別的專業人士發起的信息中心,同時亦作為華人社區對抗甲型H1N1的一個社會網絡。(關注H1N1.hk)

今晚在記者招待會後,我們去了灣仔維景酒店周邊視察。



《社區電視》和其YouTube專頁,可觀看其他四段短片。

Monday, May 04, 2009

奧巴馬:希望人才投身工程、電腦行業

今天蘋果日報國際要聞的頭條是《奧巴馬:金融業經濟比重將下降 華爾街不再主導美國經濟》

文中特別提到:「奧巴馬指出,過去許多大學畢業生求職,都以到華爾街賺大錢為目標,但今後這情況應該不再,會有更多求職人士考慮其他行業。『我認為這樣才健康。我們不想所有在數學方面有才能的大學畢業生,都一一變成金融衍生品交易員。我們希望一些人才會投身工程、電腦等行業。』」

曾特首及一眾港官,還發金融中心大夢?醒醒吧!

甲型流感體現Web 2.0新趨勢

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擴散,一如六年前沙士爆發時,互聯網或為了主要訊息流通的平台,但在2003年Web 2.0概念尚在萌芽階段,相比今天各種網絡服務和社會網絡等已落實了Web 2.0的最重要特性,例如互動、分享、自由和以用戶創造內容主導,在用戶的應用已有天壤之別,也反映出今天全球網民更成熟地利用互聯網面對這全球危機。

當年在沙士期間,互聯網已經發揮很大的訊息傳播功能,從各國際及本地的健康組織和官方政府網站發布的資訊,至各大傳媒的最新報道,為當時全球網民追看。用戶 主導所發揮的作用也有出現過,例如有香港網民分析官方數據而令政府後來也要公布分區感染者數據,也可算是用戶主導行為帶來較大互動和更全面的資料開放,也許可稱之為Web 1.5的例子吧。後來在「七一大遊行」,網民以網上短片宣傳大為奏效,也是香港互聯網用戶創造內容的表表者。

港府復刻Web 1.0

不過,在今次甲型H1N1流感疫潮中,權威官方網站如世衞、美國CDC,甚至本港衞生署,其被注視或重視程度,感覺上倒不如沙士前例,原因的確與Web 2.0應用趨勢有關,即使傳統機構網站亦已從Web 1.0的網站及超連結為主概念,走出了社會媒體應用的界限。

就由美國CDC網站的一系列社會媒體應用工具看起,第一個重點是一系列的widgets,讓用戶下載到其電腦桌面上,成為一個獨立運行、即時連線互聯網的小 應用,把最新的資訊方便地傳送到用戶面前,另一種形容,可說是把資訊「推」(push)到用戶,而毋須等待用戶主動去「拉」這些內容。此外,CDC也把介紹甲型H1N1流感病毒、如何洗手等短片放上YouTube網站,更鼓勵用戶把指向這些短片的HTML程式碼放進其網站或網誌內,讓更多人看到。此外,還 有RSS和Podcast,和放上FlickrCDC圖片庫分享的相片,部分更完全放棄了版權,公開讓任何人使用。

在走進其他社會媒體方面,CDC在MySpaceFacebook都開了專頁提供和連結最新資料,甚至在Twitter這最新大熱的「微型網誌」媒體開了 CDCemergencyCDCFlu等四個發布不同類型訊息的戶口,給其他Twitter用戶「跟隨」。世衞也開了Twitter,名叫 whonews。以上這些屬於Web 2.0較新但基本的搞作,在香港政府可稱為「終極Web 1.0復刻版」的「人類豬型流感」網站內外完全沒有(除了RSS),只有一大堆文字和超連結。唉,只好套用一句,「今時今日,咁樣嘅網站係唔夠口架」。

Google萬能?

六年前港人已知地理分區的即時疫情資料重要,但當年未有Google Map,今天就方便、輕易多了,所以很多用戶都建立了自己的疫情追蹤網上地圖,其中最權威的可算是專追蹤各種疾病的HealthMap

在Web 2.0下的另一甲型H1N1流感現象,就是突然出現了很多相關的假網站、垃圾電郵和惡意軟件等;單在5月1日至2日的二十四小時之內,有網絡保安機構已發現有超過一千個有關H1N1、豬或墨西哥的域名被註冊!

但最有趣和最具啟發性的新應用,可能是Google Flu Trends(流感趨勢預測)。Google搜尋是否萬能不知道,但近年Google發現有些詞被搜尋的數據,竟然可近乎即時地預測美國的真實流感數字! 各位在網上可看見這「驚人發現」的圖表。「有見及此」,公共衞生官員在甲型H1N1流感爆發後竟然向Google求助,請求協助預測墨西哥疫症走勢!愈多人感到不適,就愈多人搜尋一些相關頭痛身熱的詞語,給果可能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還有什麼可以從Google搜尋數據中推算出來,似乎真的不用等「風水佬呃你十年八年」,一試便知。

CDC社會媒體介紹專頁:http://www.cdc.gov/socialmedia/
HealthMap豬流感專頁:http://healthmap.org/swineflu
Google 流感趨勢墨西哥實驗預測:http://www.google.org/flutrends/intl/en_mx/index.html
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2009年5月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