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04, 2008

Twitter豈止於社交網絡

「...Twitter亦有其社會價值和影響力,著名中國網絡公民記者就以Twitter文字直播方法報道夏門市的遊行示威事件,突破內地官方媒體對報道事件的封鎖。」

各位有否用過Twitter?嚴格地說定義,Twitter是一種社交網絡,特別是屬於「微型博客」一類。博客(blog)大家都知道是什麼一回事, 微型博客又是什麼?就是每次每段只限140個字母的「Update」文字更新,可以經由互聯網上Twitter網站或Twitter用戶端軟件、短訊(只限在某些地區)、即時通訊(IM)、電郵等方法更新,給「跟」着你的其他Twitter用戶可以收到這些訊息。

Twitter
在性質上有點像一種「點對多點」的特別短訊,對Facebook用戶就更可比喻為像FacebookStatus的單一功能社交網絡。筆者去年12月開始玩Twitter,在香港來說不算最早但也算是早期的一批用戶,近期Twitter用戶愈來愈多,其中一個原因相信是TwitterFacebookStatus已經連結起來,加入TwitterUpdate自動可出現於相連用戶的Facebook戶口內的Status,筆者也慣常用TwitterUpdate更新自己Facebook戶口的Status,實行一舉兩得。

三言兩語時Twitter文字訊息,雖然有限,但正好聯繫在 Twitter 上朋友群,共同「聯播」訊息。早幾年前,筆者公司正在開發一個無線實時通訊網絡平台,其中一個目標應用,如今回想起來真的與Twitter有點相像,不過, 筆者的概念構思通常比市場走快了幾年,這也不例外,可惱也。

香港博客Jacky SeeTwitter年資比筆者長多,他曾經在他的博客分析Twitter之大受歡迎,是在於其「容易收發隨時隨地」,是一種「離線」個人紀錄;加上「小巧」,內容多是一時三刻的想法、見到什麼、現在做什麼,就寫什麼;而且「貼近生活」,在外國博客較多比較嚴肅,Twitter反而「解放了人們分享生活的慾望...因為其隨身性和小巧,使之極其合適寫生活小事」。

Twitter亦有其社會價值和影響力,甚至在中國。著名中國網絡公民記者,《周曙光的網络日志 》博客的同名主人(網名Zola),在20076月來到福建省夏門市,以Twitter文字直播方法報道夏門市人民反對台資企業投資在當地興建「對二甲苯」(PX)的化工廠頂目的遊行示威事件,另加上其他相片發放於別的平台,突破了內地官方媒體對報道事件的封鎖。

最近,據報Facebook正與Twitter相討收購,作價5億美元。相比去年微軟入股Facebook150億天價,雖然相距甚遠,但以兩者規模相比,加上經濟環境今時唔同當日,其實已經很不錯,但Twitter創辦者仍說要保持獨立云云。事實如何時間自有分曉,但筆者相信,一切應只是待價而沽。

若要一試Twitter,請到www.twitter.com,「跟」(follow)一下小弟的戶口「charlesmok」。

刊載於《Hitech》 2008年12月4日

3 Comments:

At 10:09 PM, Blogger 李銳華 Clement Lee said...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the author.

 
At 10:17 PM, Blogger 李銳華 Clement Lee said...

推特 (Twitter 的台灣譯法) 和 facebook 的 status line 給我的啓示,是這樣的。原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建立,其中一個重要的元素,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小事。

以前,要認真深入的交朋友,大概必須要生活在同時同地,或至少也要定期出席聚會。推特和  facebook 的 status line ,現在在這條把人際交流由 transmission of atoms 轉化到 transmission of bits 的道路上 (Nicholas Negroponte 語) ,又跨進了一大步。

完完全全的 Tele-presence,看來日子也不遠了。

(我的推特在 http://twitter.com/leeyuiwah )

 
At 7:45 AM, Blogger Henry Chan said...

Hi, all,

From my personal viewpoint, twitter is only an innovative way to present the facebook.

I just note that one of the Top 10 New World-Changing Innovations of the Year (2008) from the Popular Mechanics magazine (USA) in November issue has an article about "Engineering for a Developing World". The winner from MIT says that the Engineering Equation is coming from "brilliant design + broad experie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 passion". Then, the outcome will be "a movement to tackle complex problems with simple technology". If anyone has time, please feel free to read this article (http://www.popularmechanics.com/science/research/4286850.html?series=60?series=60) and related papers.

 

Post a Comment

<< H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