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13, 2008

爭取創新產業來港發展

爭取創新產業來港發展

   香港與深圳聯手成立「深港創新圈」,在5月5日簽署第一份高新科技研發生產項目的意向書,引入全球領先化工企業杜邦,這是第一家落戶的公司,將在深港兩 地研發和生產太陽能技術產品。深港兩地在項目上各有分工,香港科學園將設立太陽能研發支援中心,協助香港和珠三角地區發展相關科技,而深圳則提供土地及其 他設備,支援下游開發及產品製造;杜邦就會在香港科學園建立其全球光伏電薄膜業務研發中心。

  根據報道,香港政府高層非常重視這個項目, 特首與財政司司長都親自出馬游說,深、港和杜邦三方簽署意向書當天,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和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馬時亨出席儀式,但在次日的報章報道中,卻得 不到多數媒體重視,報道流於簡約,只有如《大公報》才在首頁頭版報道,這的確令人有點失望。

政府辦事虎頭蛇尾

   其實,既然或若然政府這麼重視這些科技產業發展項目,為什麼不高調一點出來指出,香港未來經濟發展不能單線向金融發展,讓市民知道政府也非常重視科技產 業,從而希望市民能討論及理解香港經濟多元化發展的需要,以及新的方向可能是什麼?政府是否擔憂科技研發項目不一定能修成正果,還是恐怕公眾以為這項目又 是一個科技包裝的地產項目,或者是商業利益輸送?

  的確,政府除了會在科學園成立支援中心產業平台,也會為參與計劃的企業提供稅務寬減,若然這措施被太過高調炒作,難保社會上不會出現反對聲音,或令不同界別各自要求更多優惠。但即使會有這些問題,政府態度應該積極面對,向公眾爭取社會認同和共識,而非逃避討論。

  相反,政府應該在深港創新圈範疇以內或外,積極爭取更多國際企業在港進行研發工作。

   國際企業為了進入中國市場,正在大舉在中國建立研發基地。香港作為全中國最優秀的世界級服務經濟集中地,加上如此良好的大學研究及人才培訓能力為後盾, 應該重新努力爭取以軟件及應用為主的研發項目,換句話說,建立資訊科技為核心的研發基地,這也是創新科技署成立研發中心時也忽視了的重點。

香港優勢未被盡用

   但政府主導的研發中心,當然不及企業自行開設研發基地的好,即使政府從旁協助也始終要有私人投資和市場主導,杜邦這次落戶深港是好例子。正好微軟也在5 月6日在北京中關村舉行研發集團總部大樓的奠基儀式,這投資2.8億美元的建設,可容納五千名員工,相比現在的三千人,包括去年增加的一千人。即使爭取這 些項目競爭激烈,北京肯定有優勢,但香港也未必不能爭取成為這些全國研發計劃的部分。

  像微軟北京研發總部的例子,負責研發配套的上下游 軟件產品及技術,是適合香港爭取的研發方向。即使大企業傾向在北京設立研發總部,香港也可爭取成為衛星基地,利用人才、國際化、知識產權保障、資訊自由、 法治環境和成熟市場環境;特別定位在資訊技術及軟件的下游研發,協助內地研發基地與國際接軌。希望政府能像努力爭取杜邦來深港一樣,游說其他資訊科技企業 來港進行研發,這除了對香港經濟結構發展有利之外,也有助同時提高香港資訊科技產業的核心能力水平,特別在就業方面,提高有質素的技術職位的供應數量,對 產業長遠發展肯定大有幫助。


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2008年5月12日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