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rch 24, 2007

選誌 3.24.07:從選舉的迷思,想未來五年的變陣

明天投票日,香港人會得到一個必然的結果,就是現任行政長官曾蔭權成功連任,雖然如此,步入這回歸後十年的首次有競爭特首選舉的最後階段,兩名候選人包括挑戰者梁家傑,都在說香港人嬴了,在此小圈子制度下好像在提早發表落敗演辭(concession speech),究竟香港人在這次選舉中,透過功能組別造選民、支持有競爭選舉的選委,以及泛民挑戰者陣營的人士達成這次前所未有的選舉局面,得到了什麼進步?

在梁家傑成功獲得提名後,突然多了很多建制派內的人,都說有競爭是好的,之前在選委會選舉時他們都不是這樣說的,事實上,候選人因為有了競爭,而要把選舉工程延伸至接觸到全港市民,兩次兩位候選人肯參與辯論,即使市民大眾的參與是有限的,甚至曾蔭權選舉辦搞的明星造勢晚會,都已經令香港選舉文化加添了新元素,為將來選舉,無論是否普選,都定下了最低標準。

今次特首選舉的一個特點,是這是一位很受民意支持的在者,與一位相對認知度低、未經考驗的「新丁」之間的對賽,加上小圈子選舉制度所限,結果從來不是疑問,所以,之前的各方分析都只集中於選舉的過程,不過,未來的特首選舉就差不多可以肯定不會再是這樣了,首先,曾蔭權不可再次參選連任,梁家傑卻很大機會捲土從來,現時可以想像的建制派對手,很難想出誰能穩拿七、八成支持度,甚至建制派在五年後能否協調一人出馬也是疑問,所以,2012無論有無雙普選,特首選舉都極可能出現第一次有真正競爭性的爭奪。

這次特首選舉中,曾蔭權一直坐擁很高的支持度,所有人一直都像視為當然,天經地義似的,應該問問為什麼了。只是因為現時經濟好,或他與中央關係較好?但為何很多未惠於受經濟改善的人也比較支持他?他肯定不是個像列根或克林頓般的「偉大通訊家」(great communicator),也很少人會把他當作邱吉爾或朱利安尼式的領袖型人物,是因為香港人或普遍中國人都要求不同(暫且別說較低),比較信任有「經驗」的「實幹」者,還是因為曾擁有適合港人口味的權威和草根出身的正確混合比例?

我沒有任何實證數據在手,但相信這是很值得研究的課題,知道曾蔭權受歡迎的原因,對將來各派別的參選者,甚至面對支持下降,在轉型中整個泛民主派,應很具參考價值。泛民在這次選舉中面對的一大迷思,是為何雙普選能得到市民普遍認同,但以此為參選主題的梁家傑,卻得不到同樣水平的支持度,反而被普遍被視為不利雙普選的建制派圍擁的曾蔭權卻矛盾地得到支持,我承認我主觀地不相信港人其實是不支持民主的,但問題是出於市民相對地不願意為爭取普選而付出較大代價,還是其他原因?我無答案在手,但這問題也是必須解答的,泛民才能對症下藥,而非像現在的只靠一股蠻力。

泛民在這次選舉後的賽後檢討,不可只着眼於策略和過程方面,必須作深層研究了解這些基本民意取向問題(不止反思,是系統化地根據實證分析的研究),否則無論民主進程如何,也未必有足夠實力「翻過頭頂」(get over the top)地勝出,拿不到這來自民意的足夠實力水平,也不利爭取雙普選,甚至出現有點像雞蛋和雞的死局,不能突破。

現時泛民在政策建議上,令人覺得追求公義社會的高尚理念之外,雖然常談願景但事實上卻缺乏對香港未來發展的實際經濟及社會願景,也未能令市民「買入」(buy in),尤其那難以捉摸的中產階層,他們要的是什麼?除了雙普選和民主,還有什麼?民主派在爭取雙普選路上,包裝和產品組合是否出現了一些問題,才會引致以上的一些嚴重予盾?極端民主派在拖延雙普選的勢力當權下興起,無可避免地令泛民主派趨於分裂,如何才能控制這股勢力但正面地支取其能量,還是只好壯士斷臂?泛民能否建立新平台,新角度,集中力量揭露保皇黨的利益交易遊戲?

泛民面對的難題,正與香港社會要在公平公義原則下發展更好的社會管治和經濟競爭力所面對的難題相同,都是來自既得利益者的阻力,也是我們這些從不同社會綱位走出來,要爭取2012雙普選的專業人士所希望擊破的。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