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11, 2006

再談「十一.五」機遇

再談「十一.五」機遇

  今天是行政長官曾蔭權舉辦「『十一.五』與香港發展」經濟高峰會的大日子,筆者在本欄前文已經提過,雖然創新科技有幸被包括在專題小組的主題之中,但卻與專業服務及旅遊放在同一個專題小組,這三個截然不同的題目要作一併討論,真辛苦了各位專家們。

  筆者一直關注香港特區政府在制訂回應國家「十一.五」規劃時,對科技產業及訊息化機遇的具體措施,而與這方面的發展有密切互動關係的是文化創意產業。汕頭大學 長江創意產業研究所中心顧問莫健偉博士今年5月曾在香港電台 《傳媒透視》月刊發表相關文章,雖然過了好幾個月,但今天在經濟高峰會展開時拿出來,也特別合時。

  莫健偉對「十一.五」規劃重點總結,強調未來中國經濟發展要奠下轉型的基礎,促使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資金和物質要素投入」帶動,轉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人力資本」帶動,「規劃強調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促進高技術產業從加工裝配為主向自主研發製造延伸、推進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引導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先導產業(包括產業基地、跨國高技術企業、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重點發展的專項包括「集成電路和軟件」、「新一代互聯網」等產業」。

  這個分析比筆者之前對「十一.五」規劃的形容,來得更清晰有力,指明了科技和創新在規劃的核心位置,而「教育、文化、出版、廣播影視和動漫、數碼內容產業等領域,均屬創新發展的領域」。莫健偉再總括,「十一.五」規劃作為中央指導思想,「規劃預示未來數年主導國內經濟發展的政策方向,尤其以科技、文化創新做核心,推動優化產業結構、市場環境和推動服務業發展,以至因應區域經濟互相協調進行規劃,相關的施政也會陸續實施」。

港市場欠增長

  有關香港文化創意產業的情況,莫健偉指出在過去八年間,文化創意產業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例介乎3.8% 4.1%。筆者補充,香港的軟件產業只佔本地生產總值的0.4%0.5% 。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更指出,雖然軟件和資訊科技服務產業近年還有少許增長,但電訊服務、儀器和硬體的支出下降,令香港的企業資訊科技支出在2004 09年間,整體會面臨每年3.2%的負增長,資訊科技可算是文化創意產業的「難弟」。

  所以,文化創意和資訊科技產業一樣,本土市場已呈飽和狀態,所以,產業未來發展前景,還看能否成功拓展內地及海外市場。在此背景下,港府政策如何配合產業北上?莫健偉形容本港決策機關「只停留在事務層面的思考,認為通過拓展CEPA 的內容、鼓勵內地城市更多居民訪港旅遊,或加快中港兩地金融業務的往來,就可以建立兩地互惠互動的關係。但這種思考方式有其局限,不能為中港關係創造新的發展方向」。

須改策略

  他在文章提出的初步政策建議,包括立足區域性經貿格局,具體合作的對象應在城市層次,以深圳、廣州等重點城市商談引進港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合作項目,再把合作框架延伸至華北(以北京、天津為重點)與華東(以上海及杭州為樞紐)。以城市為發展創意產業的單位,也正好與筆者前文中提過李察佛羅理特的創意階層理論一致。

  這些內地城市熟悉制訂指導思想下的回應政策,港府要引導港資投入當地經濟發展,並與當地市政府商討完善支援配套的工作,優化本地文化創意企業在當地投資和營商環境。沒錯,港府要干預,特首要有決心排除萬難,抓緊國家「十一.五」規劃的真正重點,而非只顧過往香港「自以為是」的成功支柱,改變過往事務層面的做法。

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2006年9月11日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