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17, 2006

電盈事件令人不安

電盈事件令人不安

上周本文討論了香港應如何在變化的環境中,創造新的競爭力,不應妄自菲薄,也談到香港最基本的優勢,像言論自由、開放媒體及法律體系等,這些都是香港擁有,內地還要很久很久才追得到上;不過,在過去數周有關電訊盈科事件的發展中,筆者卻看見了一些令人擔憂的現象。

  早前,澳洲麥格理和美國新橋提出收購電盈資產,引起中國網通公開反對,結果由梁伯韜提出能令網通接納的收購方案,令電盈小股東從有機會出售資產再收額外股息,變成只能得到李澤楷私人拿出的特別股息,小股東的利益損失,直接因為網通的政治態度,以非商業原因提出反對,干預香港私營企業的正常商業交易;但令人費解的是,為何輿論除了像《信報》的社評及《南華早報》之外,鮮有指責網通行為的不合理和對小股東的傷害。

開倒車

  網通的反對基本上並不合理,亦無法理基礎。香港的很多基建資產,一直都是在所謂外資手中,一向相安無事,回歸後《基本法》亦沒有要求「收歸國有」,說電訊資產敏感,不能落入外資控制,也不成立。首先,中國入世後內地電訊業開放是有期的,眾所周知,中國拖延電訊業開放,主要是「買時間」給國營企業改善競爭力,香港制度也不同中國內地,否則就非「一國兩制」了,所以,說什敏感都只是藉口,其實是過敏。再說,在開放競爭環境下,電盈的市場佔有率在大部分服務都持續下降,這情況亦很難有扭轉的可能,如果中國政府真的認為電訊業資產重要和敏感,就不應只針對電盈。

  總之,網通的反對是不理性的,但更不幸的是,在香港大部分人包括股民,竟然只把網通說的當作「聖旨」,反而把不滿情緒發洩在電盈原大股東身上,這也同樣是不理性的。

  其實,不論是市場分析家、電訊業者,以至內地學者,都很清楚中國電訊產業的大問題,與不少其他國有企業主導的行業一樣,就是監管與被監管分得不清不楚,令市場化發展前景同樣一般的不清不楚,這是中國的經濟和產業發展面對的重大問題之一。相反,香港電訊監管和市場開放,向來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領先和成功,難道我們願意看見我們的優勢,因為中方的短期不理性和過敏反應,而轉開倒車?

沒理由

  筆者作為電訊業相關人士,雖然不是電盈小股東,也希望這家香港主要基建企業和大型僱主,能夠找到一個有實力的買家投資者,外資與否實在不重要,也想不到什對我們國家不利的理由,反而我們有責任為國家努力保留香港的競爭優勢。

  有朝一日,香港一定會變成其中「只不過是一個中國的城市」,問題反而是,那時的中國是怎樣的中國,到時那些別的中國城市會更像今日的香港,還是那時的香港會更像今日的中國城市,抑或是兩者之間,這結果是你我流香港血的中國人有份塑造的,這也是香港沒因為回歸而失去的對國家的歷史任務。


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2006年7月17日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