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31, 2006

創意經濟以人為本

創意經濟以人為本


  香港的經濟發展策略,是要以創意為本的知識型經濟,把握為中國和全世界服務的機遇。當然,上述標語式的空話是不足夠的,如何平衡香港自由經濟原則與長遠產業發展計劃,讓香港經濟成功轉型,明顯是個困難的社會課題;而近年逐漸浮現的低學歷人士結構性失業,是個不能逃避的問題。所以,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分割不開,也要以人為本。

  筆者希望在此引用「創意階層」(creative class概念嘗試解讀我們面對的問題,指出一些我們慣用的錯誤思維,筆者雖不敢說已經找到答案,但最少希望為社會討論提供一些可出發新的方向。

  創意階層是李察佛羅理特(Richard Florida2002年出版《創意階層的崛起》提出的新社會階層,佛羅理特是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公共政策教授,這本書獲得《華盛頓月刊》的政治圖書獎、《哈佛商業評論》評為十大突破觀念之一,可說跨越經濟、社會和政治的領域。

任何階層皆須具創意

  什麼是創意階層?佛羅理特把從事科學、工程、建築、設計、教育、藝術、音樂、娛樂、體育等的人士界定為創意階層的核心,他們的經濟功能是創造新的意念、技術及內容,而創意階層在此核心之外還有一群創意專業人士,包括從事商業、金融、法律、醫療等的人士,他們的工作是要解決複雜的問題,必須有高度獨立思考能力和作出決定的能力,以及擁有高等教育和人才資本。

  雖然這定義的界線不是完全及絕對的,創意階層之外就是較傳統概念下的工作階層(working class)和服務階層(service class);工作階層(如從事製造、建造及運輸等)是個後工業化社會的產物,服務階層(像飲食、個人護理及文書工作等)則是上世紀末崛起的,在今日的發展國家如美國,服務階層佔最多人口,接近50%,工作階層是最小的,只有約10%工作人口,且已經被創意階層超越;創意階層在美國相當於近三千八百萬人,幾乎佔了全國工作人口的三分之一。

  創意階層比較自主,工作具彈性,在財富和收入上也佔優,平均比別的兩個階層收入高出一倍。不過,也不是說工作和服務階層人士完全不用創意,事實上,即使收入最低的人士也能以創意換作增值,因此,作為經濟引擎的創意階層必會持續增長,傳統經濟功能將進一步納入創意階層。

  創意經濟的興起加劇了階層的對立,經濟的不平等顯現在區域間的差異,甚至在高度創意區域內部的極化,這種不平等其實是源於一種對人才創意潛能的浪費。佛羅理特指出,幫助那些低收入、失業和弱勢人士的方法,不能倚賴社會褔利,回流工廠職位也無助,必須利用他們的創意,給他們合理回報,把他們融入創意經濟。

  今天創意時代的我們面對很多問題:工作沒有以前安定,家庭和工作壓力都大了,希望彈性工作但卻沒有時間做想做的事,包括與家人相處;科技未有解放我們,反而入侵我們的生活。但以上問題的答案不在於「返回從前的好日子」,例如想像最高工時將改善家庭關係是非常天真的,我們反而要找出以下問題的答案:為何人們選擇這樣地生活與工作?如何面對和優化這新的環境?

美國教育不夠開放

  從經濟發展角度,研究區域經濟的佛羅理特認為,經濟增長動力不只在於吸引和留住企業,企業創造職位,職位吸引人才,所以世界各地抄襲硅谷大多是失敗告終的;反而,創意人才並非因為工作職位而選擇搬到那個城市,他們追求是生活質素和選擇喜歡的生活方式,城市有了人才,相反才吸引企業和職位!佛羅理特的區域比較研究數據更發現,愈多藝術家、作家、表演者,甚至同性戀者的城市,科技產業發展愈佳,科技人才愈多!

  所以,西九龍文娛藝術區不單是個文化項目,它具有與藍天白雲和保護維港同樣具有重要和先決性的經濟意義,我們的「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也不夠開放。佛羅理特在2005《創意階層的逃亡》中把全球人才爭奪戰形容為美國的首要經濟危機,而美國的教育系統遏抑且不能培育學生的創意、靈活性、主動積極的精神天啊,若連美國的教育都屬遏抑,香港的算什? 

 香港不能把經濟和社會的策略發展「監生」地擘開,創意發展也不能只顧創新的科技,也不應硬性定義產業範圍,再以不健全的產業發展政策為本,原來具競爭力創意經濟的發展,也離不開「以人為本」。


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2006年7月31日

Tuesday, July 25, 2006

七一電台《智取太平山》

今晚上了七一電台,由黎則奮(Q仔)、杜耀明、溫石麟主持的《智取太平山》,從以下可下載重溫;幾位主持固然對策發會批評,而我自己對它只是失望。


七月二十五日 智取太平山 重溫

(本節目由

香港博客棧
贊助播出)

主持:
黎則奮(Q仔)、杜耀明、溫石麟

嘉賓:
莫乃光 (策發會成員)

主題:

1. 策發會普選特首的三個方案
2. 彭定康旋風與三舊將的政治show

–即時重聽–

Server1

Sunday, July 23, 2006

香港電台:「香港競爭力」

七月八日我參加了香港電台科技大學合辦的「香港競爭力」論壇(港台網頁科大網頁),我的發言今天播出了,可直接打開以下擋案:
http://www.rthk.org.hk/asx/rthk/radio1/HK_Competitiveness/20060723.asx
我的發言是在擋案的22:30分鐘開始。

在網上亦可收看:
http://publicaffairs.rthk.org.hk/pa_special/hkcompetitiveness/media/2006070810_3.asx

我在19:05分鐘開始發言。

Saturday, July 22, 2006

Roundtable Academy: 全球化資訊社會

今天我幫Roundable Academy擔任了講員,題目是“全球化資訊社會 ”:

“資訊科技帶領我們來到資訊性的社會,其中國際網路又進一步對全球化產生巨大的影響。科技、社會與全球化之間的互動是好是壞,不是單單一個零和遊戲,因此本講座主要討論及分析資訊科技在全球化下所擔任的角色,並作出前瞻性的預測。”

不過,我主要談的是網上版權和新媒體發展的問題。

我與一位朋友謝冠東的照片,他是圖中“CEPA與珠三角發展”一書的者之一,書錄了2003年11月29日我在中文大學 EMBA論壇的講話。謝先生的網上詞典,是個非常有意義和令人敬佩的創作。

Friday, July 21, 2006

NOW財經台:大鳴大放 談商品及服務稅

今天晚再次上了now財經台的《大鳴大放》,主持人仍是李燦榮,題目是商品及服務稅,我的立場是贊同擴闊稅基,但不同意政說商品及服務稅是唯一辦法,而問題的核心是對政府理財埋念沒有信心,加上在向電子商貿開徵商品及服務稅,必定會損害互聯網及電子商貿行業,和香港網絡經濟的競爭力。

不過,我也同意主持人意見,政府諮詢策略是要令全民反對商品及服務稅,讓其自然死亡,這很可惜,因為商品及服務稅可以對社會是一件好事,但政府態度只玩弄民意,無誠意決香港理財的根本問題。

以下是我剛寫了有關商品及服務稅的文章:

政府在擴闊稅基,開徵商品及服務稅的諮詢文件中,建議向電子商貿徵收商品及服務稅,對香港希望成為電子商貿中心的策略,會有深遠影響,業界與消費者都要注意和反映意見。

文件建議,本地已就商品及服務稅登記的企業向本地顧客供應透過互聯網訂購的商品或數碼產品,如下載軟件、音樂、視像產品等,或提供透過互聯網訂購的服務,都須繳納此商品及服務稅;若這些企業向海外顧客供應產品及服務,則與一般已發展經濟體系一樣,實施零稅率;透過互聯網購買而進口香港的商品,如價值高於建議四千元的起徵點,也須繳納商品及服務稅,但非來自香港供應商,又沒在港經營業務的,就無須繳納此稅。

建議對業界產生的直接問題,是在港經營電子商貿的企業,必定會面臨經營成本增加,本地生意可能因為稅項而減少,更要面對免稅的海外(包括內地)進口競爭,不難想象有電貿企業可能搬離香港,以達到「沒在港經營業務」條件,投資推廣處必定「多得佢唔少」,這怎樣看都會削弱香港的競爭力,與文件自設的目標相違背。

文件指「海外地區對透過互聯網及以傳統方式進行的業務,一般以相同方式處理」,此話不實,例如美國聯邦政府一直反對向電子貿易徵收銷售稅,這也是眾多國際機構如世銀、聯合國貿易及發展會議等的立場,理由是電子貿易仍處萌芽階段,不宜殺雞取卵;即使在州政府層面,對電子交易的銷售稅也只限本州內客戶收取,不少還在試行階段,因為問題太多了;部份企業更搬到較細的州運作,香港若引入商品及服務稅後,也可能令部份企業撤退至內地或澳門。

政府建議的徵稅範圍,包括數碼產品,如下載軟件、音樂、視像產品等,而這也與“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在1998年發表有關電貿稅制的指引不相乎,因為經合組織認為數碼產品供應,不應當為產品供應;歐美的經驗亦已證實,數碼產品和服務,是很難追蹤以作徵稅的。

然而,政府的商品及服務稅諮詢文件最大問題,是一系列最基本假設,沒有得到清的證據支持,而政府的理據,大多似是而非。擴闊稅基聽來想當然,但事實上,雖然香港的直接稅收尤其薪俸稅稅網狹窄,香港表面上依賴非稅項收入高,但港人間接付出的高地價、高物價成本卻是人人有份的,引入商品及服務稅後這個高成本、間接繳納的「稅」,卻不會消失。

文件指「只有」把所有受薪人士納入薪俸稅稅網,和開徵商品及服務稅兩個有效擴闊稅基的方案,也有點言過其實,其實香港稅制內還有很多應改善以達致更公平的地方。另一方面,政府一方面以減薪俸稅為利誘,但不要忘記還有醫療融資這些未解決的問題,所以,政府不能要求市民就開徵商品及服務稅一事,作獨立決定。

政府在這次諮詢之中,已經沒有再提及「結構性赤字」,因為香港經歷的赤字不是結構性的,政府也強調開徵商品及服務稅並非為了增加收入,既然如此,真正有迫切性研究的,反而應該是坐擁4400億外匯基金累計盈餘,財政儲備3100億的香港政府,是否曲解了《基本法》對審慎理財、量入為出的意義,過份保守,不搞清楚理財原則、精神、目標,不宜引入易請難送的商品及服務稅。

Thursday, July 20, 2006

新力量網絡公布《香港醫療改革第一號報告書》

「以民為本 邁向安康」

新力量網絡公布

《香港醫療改革第一號報告書》


政府於去年十月推出名為《創設健康未來》的諮詢文件,就未來醫療服務模範諮詢公眾,並預計將會提出進一步的改革措施及融資計劃。新力量網絡認為:

1. 要讓公私營醫療平衡發展,正確的方向是促進他們之間的競爭,而非單方面削減公營醫療的服務及資源;
2. 公營醫療按可不同醫療服務的需求彈性調整收費;但同時制定三重安全網,分別針對綜援戶、低收入家庭及中產人士的醫療需要。
3. 政府、醫護界和保險界要協力加強私營醫療服務的質素監管、收費透明度及病人投訴機制,保障由公營醫療系統轉介往私營醫療市場的病人。

4. 由具規模的非政府組織,充當各區醫院、社區組織及私人執業醫生的橋樑,牽頭籌組社區醫療網絡。
5. 政府、醫護界、志願及地區組織亦可積極研究以公私營合作的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建立提供醫療服務的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以促進公私營醫療系統合作,發展社區醫療,並為未能受安全網全面保障的階層,提供價格較相宜的醫療服務。

6. 以稅收(包括銷售稅)補貼對保障全民健康甚為重要的公營醫療服務,乃「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之舉,值得社會探討。
7. 若以私人醫療保險進行醫療融資,政府、醫護界及保險業界要協議相關法規,防止保險公司推行醫療保險時進行風險選擇,亦要防止醫療服務提供者及投保人,千方百計把其可享有醫療保險金額用盡。

按此下載中文版報告書

我是小組組員之一,小組還有:史泰祖醫生(召集人)、葉健民博士(新力量網絡研究總監)、區結成醫生、陳和順博士、張炳良教授、張榮輝先生、馮可立教授、何寶英博士、高永文醫生、李繼雄議員、李立航議員。


Monday, July 17, 2006

電盈事件令人不安

電盈事件令人不安

上周本文討論了香港應如何在變化的環境中,創造新的競爭力,不應妄自菲薄,也談到香港最基本的優勢,像言論自由、開放媒體及法律體系等,這些都是香港擁有,內地還要很久很久才追得到上;不過,在過去數周有關電訊盈科事件的發展中,筆者卻看見了一些令人擔憂的現象。

  早前,澳洲麥格理和美國新橋提出收購電盈資產,引起中國網通公開反對,結果由梁伯韜提出能令網通接納的收購方案,令電盈小股東從有機會出售資產再收額外股息,變成只能得到李澤楷私人拿出的特別股息,小股東的利益損失,直接因為網通的政治態度,以非商業原因提出反對,干預香港私營企業的正常商業交易;但令人費解的是,為何輿論除了像《信報》的社評及《南華早報》之外,鮮有指責網通行為的不合理和對小股東的傷害。

開倒車

  網通的反對基本上並不合理,亦無法理基礎。香港的很多基建資產,一直都是在所謂外資手中,一向相安無事,回歸後《基本法》亦沒有要求「收歸國有」,說電訊資產敏感,不能落入外資控制,也不成立。首先,中國入世後內地電訊業開放是有期的,眾所周知,中國拖延電訊業開放,主要是「買時間」給國營企業改善競爭力,香港制度也不同中國內地,否則就非「一國兩制」了,所以,說什敏感都只是藉口,其實是過敏。再說,在開放競爭環境下,電盈的市場佔有率在大部分服務都持續下降,這情況亦很難有扭轉的可能,如果中國政府真的認為電訊業資產重要和敏感,就不應只針對電盈。

  總之,網通的反對是不理性的,但更不幸的是,在香港大部分人包括股民,竟然只把網通說的當作「聖旨」,反而把不滿情緒發洩在電盈原大股東身上,這也同樣是不理性的。

  其實,不論是市場分析家、電訊業者,以至內地學者,都很清楚中國電訊產業的大問題,與不少其他國有企業主導的行業一樣,就是監管與被監管分得不清不楚,令市場化發展前景同樣一般的不清不楚,這是中國的經濟和產業發展面對的重大問題之一。相反,香港電訊監管和市場開放,向來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領先和成功,難道我們願意看見我們的優勢,因為中方的短期不理性和過敏反應,而轉開倒車?

沒理由

  筆者作為電訊業相關人士,雖然不是電盈小股東,也希望這家香港主要基建企業和大型僱主,能夠找到一個有實力的買家投資者,外資與否實在不重要,也想不到什對我們國家不利的理由,反而我們有責任為國家努力保留香港的競爭優勢。

  有朝一日,香港一定會變成其中「只不過是一個中國的城市」,問題反而是,那時的中國是怎樣的中國,到時那些別的中國城市會更像今日的香港,還是那時的香港會更像今日的中國城市,抑或是兩者之間,這結果是你我流香港血的中國人有份塑造的,這也是香港沒因為回歸而失去的對國家的歷史任務。


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2006年7月17日

Thursday, July 13, 2006

明報: 今年七一的感覺

莫乃光﹕今年七一的感覺


【明報專訊】參加了06年的七一遊行,有些感覺要寫下來。其實,我自從行完歷史性的03年首次七一遊行後,過去兩年七一都沒有上街,原因是覺得七一遊行已經變質了,太多各種訴求,令爭取普選的主題失色了。

但是今年我還是參加了,並不是因為陳太來了,是因為去年第5號報告書過不了立法會,今年經濟好轉了,政府明顯地希望轉移視線,要拖慢民主步伐,所以,是必須上街的時候了,不過,去了之後,是再一次的失望。

失望的原因,是七一遊行主辦機構的不知所謂,令我更清楚看見一些香港民主運動的問題,即使有眾多市民參與和他們的熱情,整個運動的策略,不知道算是業餘水平還是根本沒有策略,總而言之,這樣的亂來,香港的民主只會有遲無早。

例 如,本來說是3時起步的遊行,3時半才開始,為什麼﹖是因為主辦者民間人權陣線能力不濟和缺乏紀律。台上年輕的主持人,樂得有數萬名被困的觀眾,一於「咪 霸」本色盡露,唱完又講,講完又唱,更要命的是一個又一個的民間團體,還要被安排一一上台發言,在30幾度高溫下,民陣根本不理市民感受、健康及安全。

且,這些團體,根本不應該站台。例如,什麼爭取副學士生權益的年輕人在台上疾呼政府怎樣不幫助他們,真不知道與爭取全面普選有何干。其他的反種族歧視、老人家、中學生、街坊父老,人人有份上台說說唱唱,有一位發言仁兄甚至說他只代表他自己一個人,不知所謂。

也有勞工團體上台發言爭取最低工資,我尊重他們爭取的權利,但我不贊同他們的訴求,勞工權益也與直選無關。太多人把民主和普選與基層和褔利主義掛,這是理論上根本的錯誤,在策略上也笨得很,只會把階級分化,像民陣的行為一樣「趕客」,令普選更加遙遙無期。

普選是最基本香港人在《基本法》下應享的權利,就是這麼簡單和美麗,把民主普選加入諸多訴求,是不尊重其他人士在各種議題上的意見,把民主普選勉強與其他基層訴求畫上等號,也是對民主的一種不尊敬。

嘗 試以基本市場營銷學來看看應該怎樣推銷民主普選這東西,首先,如果要社會達到比「沉默的多數」更強的共識,民主運動現時的主要目標對象應該是中產甚至商 界,但從七一遊行所見,03年至今中產參與者真的少了很多,部分原因多得民陣趕客,而民主運動也真的失去方向了。現代市場營銷學一個重要和實用的理論,是 Theodore Levitt在1960年發表的「營銷近視」(Marketing Myopia),指的是大部分機構的視野都太狹隘,有點可說是當局者迷,所以,領導者要重新檢討遠景,重新定位市場,找到之前浪費的機會﹔我認為,香港的 民主運動近視深了。

也許不應太責難民陣的年輕人,畢竟他們缺乏管理和人生經驗,根本不宜領導一個這樣的大型活動,但更重要的是整個民主運動如何重新定位,如何訂出目標為本的戰略,如何選出和服從領導,否則這盤散沙,只會見步行步,最後只能原地踏步。

刊載於《明報》2006年7月13日


Tuesday, July 11, 2006

TVB都市閒情: UEM Legislation

Today I went on TVB's 都市閒情 to discuss with Dr James Sung Lap-Kung and Mr Henry Chang of OFTA about the proposed legislation against unsolicited electronic messages. Click here to view (now.com.hk MEDIA subscribers only).

So I was told that 都市閒情 has the best reach of all television programs as far as "getting into the homes" is concerned :)

Monday, July 10, 2006

邊緣化的機遇

邊緣化的機遇

  上周本文論述國家的「十一.五」規劃給予香港的機遇,特別在訊息科技方面;今次我們嘗試比較宏觀地、高層次地談談香港經濟的未來,以及我們未來的競爭力。

  筆者近日與來自上海的學者交流,作為市政府的經濟決策顧問,他其中一個任務是研究香港。可以肯定的是,上海研究香港經濟產業情況,遠遠比香港官方或學院研究上海或中國多且深,他們連細如香港迪士尼樂園農曆年爆滿關閘事件,都作了個案分析,反而,我們知道上海多少?上海學者的結論是香港仍是具競爭力的,他對香港的信心比香港人更正面,更認為香港比上海至少領先十五年─這十五年當然是假設香港原地踏步!

  香港面對的挑戰,是環境的改變,原有的競爭力下降,有必要找尋新的競爭力,這對香港來說,不是第一次,我們不用懼怕,不能妄自菲薄,但不可只靠現在港府或不少商界人士只談優惠政策,香港飲CEPA的水愈多,只令內地其他地方愈是眼紅。

  上海學者看香港的競爭優勢,並不是表面的什四大支柱產業,而是香港最基本的優勢:言論自由、開放媒體、法律體系、地理優勢、靈活人才資源、完善規劃經驗,這些都是香港擁有,內地包括上海是趕不上的。他舉例說,上海要作時尚都市,但沒有開放媒體,什內容都要申請上報審查,怎可能辦得到?

漠視本土競爭力

  在這點上筆者最近有第一手的體驗。筆者的內地媒體合作夥伴,特別找港人和香港企業開發內容,我們第一時間就擔心監察內容問題,但內地夥伴卻要我們主題百無禁忌,不要自縛手腳,浪費我們的優勢,若只是純技術製作的事,何必要找我們?內地企業向前看,敢挑戰底線,創造未來,我們為何反而過度保守?

  那,香港應怎辦?我們要深入研究香港與內地的比較競爭力,除了保持原有競爭優勢,更必須找出新的具潛力領域,發展成新的核心產業,而非只講CEPA這種「外流」式的「機遇」,去雲南走走看看投資,卻漠視開發自身在本土的新競爭力。

  一談到發展產業,很多人就搬出香港「行之有效」的「積極不干預」政策,其實,這個近半個世紀前的政策導向,是否真的完全不介入的「不干預」?到了今時今日的經濟技術環境、區域競爭、與國家經濟融合和全球化的趨勢,「積極不干預」已經變成了部分既得利益者保證政府經濟政策向自己利益傾斜的藉口。所有人都說香港商界太短視,但商界領袖們仍樂於如是,要怎樣「邊緣化」才肯醒覺?

視資科為小腳色

  說到邊緣化,其實這只不過是內在和外在環境的改變,正面地對待它,反而應該是促進經濟轉型和競爭力調整的大好機會;很多人都把所謂經濟轉型掛在口邊,但有誰知道應轉作什?說知識型經濟,有誰知道那是什一回事?存在不重視科學化和科技產業的知識型經濟的嗎?例如,有些人仍把資訊科技只當作支援各大支柱產業的小腳色!

  與上海學者談「邊緣化」,結論是,有誰不會被邊緣化?上海也正被邊緣化,我們與珠三角城市競爭,上海也面對昆山、杭州、南京及蘇州這些強手,他們也不多說什長三角龍頭之類的空話了,也不只講發展上海,改變策略要服務長三角,服務全國。香港不會自然地被邊緣化,即使發生,只會因為香港人先自我邊緣化了。

  「十一.五」規劃,是中央政策的導向,各地各級政府、各產業部門自行訂出相應的工作,不止是「機遇」,是我們對國家和人民的責任。香港政府和策發會應該找真正明白全國遊戲規則的內地學者,深入地為香港於全國經濟、產業及市場進行戰略研究未來雙向互動互惠關係,而非只以貿發局或政府自說自話,那定不會有任何新的領會。


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2006年7月10日

Sunday, July 09, 2006

Justice Delayed is Justice Denied: On Government Delay in Legislation against Racial Discrimination

Justice Delayed is Justice Denied
-- Joint Statement on Government Delay in Legislation against Racial Discrimination
9th July 2006
 
1.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the Elimination of All Forms of Racial Discrimination (ICERD) has been extended
to Hong Kong for more than 30 years. Hong Kong has the obligation to combat all forms of racial discrimination through various
means, including enactment of laws. Despite the completion of several rounds of consultation within the past decade, no law
has ever been enacted to prohibit racial discrimination by private individuals and corporations.
 
2.            Under pressure from the ethnic minority community, concern groups, service organisations, the general public,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and the United Nations, the Government finally committed to legislate in June 2003, the deadline for
reporting back to the United Nations Committee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on the measures taken in fulfilling this
obligation to legislate. This was in response to the Committee’s finding in May 2001 (five years ago) that "failure by HKSAR to
prohibit race discrimination in the private sector constitutes a breach of its obligations under article 2 of 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3.            However, since then the Government has been delaying the enactment of the law. Most recently, in March 2006, at a
United Nations hearing on the implementation in Hong Ko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the
Permanent Secretary of Home Affairs Bureau announced before the United Nations Human Rights Committee that the Bill for
enacting this law will be "introduced into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before the end of its current session", i.e. before the LegCo's
summer recess. On this undertaking, the United Nations Human Rights Committee therefore has not required a 12-month
progress report from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on this issue.
 
4.            In spite of such an undertaking made to the United Nations and the new Chief Executive's platform on defending the
value of Hong Kong on the issue of equality, the Government abruptly decided to delay the legislation yet again. The delay
this time was due to internal government resistance and pressure from some chambers of commerce. The Government now
says it aims to introduce the Bill into LegCo before the end of the year but offers no guarantee for fulfilling this promise. This
is the third time the enactment has been delayed since the Government promised to legislate three years ago.
 
5.            Ill-conceived administrative convenience and misguided business interests have again taken precedence over
equality and international obligations. The rights and welfare of ethnic minorities are again the first to be sacrificed. The
Government is bound by the Hong Kong Bill of Rights Ordinance and the constitutional requirement of non-discrimination in
the Basic Law. There is simply no way any governmental body can limit any further its obligations by delaying and tampering
with the proposed legislation. Moreover, the non-discrimination legal obligations under the new law will prevent businesses
from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irrelevant discriminatory factors such as one's race in personnel decisions and will open up a
larger pool of talent. The exceptions on genuine occupational requirements are adequate to address any legitimate employment
concerns and anything beyond that are simply discriminatory. In any case, businesses will still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raise
their concerns in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which they have failed to raise in the previous rounds of consultation.
 
6.            Justice delayed is justice denied. We have been waiting for 37 years. Enough is enough! There is simply no good
reason to delay the enactment any more. It is time for the Chief Executive to honour his electoral platform[1] and for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to honour its obligations under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treaties.
 
7.            We demand the immediate introduction of the Bill to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and have the enactment of a meaningful
Race Discrimination Ordinance completed within a year.
 
8.            Honour our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obligations. Respect Hong Kong's value of equality. Gazette and table the
Bill NOW!
 
Signatories:

Organizations:

1. Asia Pacific Mission for Migrants

2. Asian Migrant Centre

3. Asian Migrants' Coordinating Body

4. Asosiasi Tenaga Kerja Indonesia di Hong Kong

5. Association of Sri Lankans in Hong Kong

6. Bethune House Migrant Women’s Refuge

7. Civic Party

8. Far East Overseas Nepalese Association

9. Filipino Migrant Workers’ Union

10. Friends of Thai in Hong Kong

11. Hong Kong Catholic Commission for Labour Affairs

12. Hong Kong Centre for Spiritual Growth

13. Hong Kong Christian Service

14. Hong Kong Human Rights Monitor

15. Hong Kong Ten Percent Club

16. Hong Kong Unison Limited

17. Hong Kong University Student Union

18.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Forum

19. JUSTICE, the Hong Kong Se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f Jurists

20. Lingnan University Students’ Unison

21. Oxfam Hong Kong

22. Rainbow Action

23. Rainbow of Hong Kong

24. Thai Regional Alliance in Hong Kong

25.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Feminism

26. United Filipinos in Hong Kong

27. Women Coalition of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28. Zi Teng

Individuals:

1. Hon. Dr. Fernando Cheung Chiu Hung

2. Mr. Charles Mok

3. Mr. Cheung Kam Hung Kenneth

4. Mr. Chow Chun Chiu

5. Mr. Ho Yin Ming

6. Mr. Lok Ting Jason Chan

7. Mr. M. Tariq

8. Ms. Gladys Li, SC

9. Ms. Nancy Kaymar Stafford, Esq

10. Ms. Peggy Lee

11. Ms. Shirley Lee

12. Prof. Joseph Yu-shek Cheng

Enquires: Miss Fermi Wong Wai Fun (Executive Director, Hong Kong Unison Ltd.)

Address: Flat B, 16/F, Skyline Tower, 18 Tong Mi Road, Mongkok, Kowloon

Tel: 2789 3246 Fax: 2789 1767 E-mail: director@unison.org.hk

拖延立法等同否定公義

聯署聲明 回應政府延遲立法禁止種族歧視

2. 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適用於香港已有三十多年了。香港有責任以各種方式,包括立法,消除一切形式的種族歧視。過去十年來,雖然經過多輪諮詢,香港現時仍未立法禁止個人及私人機構種族歧視。

3. 政府備受少數族裔社群關注團體、服務機構、大眾市民、立法會及聯合國的壓力下,終於在二零零三年六月承諾立法,這是向「聯合國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委員會」交代履行立法責任所採取的措施的最後限期,以回應該委員會五年前,即二零零一年五月審議香港報告的結論,指香港特區政府未能禁止私人機構的種族歧視,違反了《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二條的義務。

4. 不過,政府一直拖延立法。最近,今年三月在聯合國有關《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在香港的實施的聽證會中,民政事務局常任秘書長向聯合國人權事務委員會」宣佈會將條例草案於本立法年度完結前(即立法會暑期休會前)向立法會提交。由於香港政府這承諾,該委員會便在要求香港提交一個十二個月進展報告的時候沒有將此項立法的進展列入清單之中。

5. 雖然政府已向聯合國作出立法承諾,而新特首亦在參選政綱上提出維護香港在平等方面的價值,但是政府卻突然決定再次延遲立法。今次的拖延,是由於政府內部的阻力和一些商會的壓力。現在政府又承諾在年底前向立法會提交條例草案,但拒絕保證履行承諾。這是政府三年前答應立法以來三度延遲立法。

6. 欠缺周詳構想的行政權宜,以及商界偏執誤信的所謂利益,再次壓倒公平和國際責任。少數族裔的權利和福利又一次先行被犧牲。香港政府受人權法案條例基本法約朿,不能違法歧視,所以即使政府企圖為自己開拓種族歧視的空間,而去拖延及削弱現時的立法建議,也無法減免它固有的無所歧視法律責任。而且,新法例之下消除歧視的法律責任,可以防止商界在人事上考慮無關的歧視因素,例如某人的種族,從而廣攬人才,才符合商界真正的利益。而為真正職業需要而設的轄免,已足夠處理合理的僱傭顧慮,任何超出此範圍均屬歧視。無論如何,商界如在過去的幾輪諮詢中錯過提出某些意見,仍有機會在立法過程中提出其顧慮。

7. 拖延立法等同否定公義。我們已等了三十七年,太久了。再沒有任何理由拖延立法了。現正是行政長官兌現競選政綱 [2] 承諾的時候,也是香港政府履行國際人權公約義務的時候。

8. 我們強烈要求政府即時將條例草案提交立法會審議,並在一年內完成制定一仍有意義的種族歧視條例

9. 履行我們國際人權責任,尊重香港的平等價值,即時刊憲,提交草案!

聯署團體組織:

1. Asia Pacific Mission for Migrants

2. Asian Migrant Centre

3. Asian Migrants' Coordinating Body

4. Asosiasi Tenaga Kerja Indonesia di Hong Kong

5. Association of Sri Lankans in Hong Kong

6. Bethune House Migrant Women’s Refuge

7. Civic Party 公民黨

8. Far East Overseas Nepalese Association

9. Filipino Migrant Workers’ Union

10. Friends of Thai in Hong Kong

11. Hong Kong Catholic Commission for Labour Affairs

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

12. Hong Kong Centre for Spiritual Growth

13. Hong Kong Christian Service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14. Hong Kong Human Rights Monitor 香港人權監察

15. Hong Kong Ten Percent Club 香港十分一會

16. Hong Kong Unison Limited香港融樂會有限公司

17. Hong Kong University Student Union 香港大學學生會

18.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Forum

19. JUSTICE, the Hong Kong Se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f Jurists

司法 (國際司法組織香港分會)

20. Lingnan University Students’ Unison 嶺南大學學生會

21. Oxfam Hong Kong 香港樂施會

22. Rainbow Action彩虹行動

23. Rainbow of Hong Kong香港彩虹

24. Thai Regional Alliance in Hong Kong

25.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Feminism 新婦女協進會

26. United Filipinos in Hong Kong

27. Women Coalition of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香港女同會

28. Zi Teng 紫藤

個人:

13. Hon. Dr. Fernando Cheung Chiu Hung 張超雄議員

14. Mr. Charles Mok

15. Mr. Cheung Kam Hung Kenneth張錦雄先生

16. Mr. Chow Chun Chiu 周振超先生

17. Mr. Ho Yin Ming 賀賢銘先生

18. Mr. Lok Ting Jason Chan

19. Mr. M. Tariq

20. Ms. Gladys Li, SC

21. Ms. Nancy Kaymar Stafford, Esq

22. Ms. Peggy Lee

23. Ms. Shirley Lee

24. Prof. Joseph Yu-shek Cheng 鄭宇碩教授

聯絡人:王惠芬女士 (總幹事,香港融樂會有限公司)

會址:九龍旺角塘尾道18 嘉禮大廈16B

電話:2789 3246 傳真:2789 1767 電郵:director@unison.org.hk

二零零六年七月九日



[1] See news report by Xin Hua Net at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6/02/content_3037068.htm dated 2nd June 2005 (uploaded at 4:21:11 p.m.).

[2] 見新華網200562報導 (下午42111秒上載):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6/02/content_3037068.htm

Saturday, July 08, 2006

太陽報: 精明投資改變世界

Click here for my article published today on The Sun on 精明投資改變世界 -- the investment made by Bill Gates and Warren Buffet on mankind.

Microsoft Partners in Learning (PiL) 學界 IT 技術支援比賽

http://www.microsoft.com/hk/education/chinese/partnersinlearning/studenthelpdeskcompetition2006.mspx

Friday, July 07, 2006

Digital Solidarity Fund Project Launch Ceremony (July 7, 2006)

I attended the Projects Launch Ceremony of the second batch of assisted projects under the Digital Solidarity Fund, of which I have been a committee member since the start and the inception of the scheme.


RTHK 公民社會 interview on anti-spam legislation

I made some comments in a phone call-in segment in the RTHK Radio 1 program of 公民社會 concerning the UEM bill proposed by the Government. Click here to hear (starting at about the 19:00 minute mark).

Thursday, July 06, 2006

Proposed UEM legislation: My comments made on RTHK

The Government announced its proposed legislation against UEM (unsolicited electronic messages) today. I made some comments on RTHK Radio 3's News Wrap program just before 6:30pm tonight. The recording of my comments can be heard by clicking here and going to the 22:50 minute mark.

For mor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LegCo Brief on UEM Bill and the links to the submissions in response to the previous consultation paper. In addition, the submission from the Internet Society Hong Kong Chapter is here.

Monday, July 03, 2006

香港應作雙向式思考

香港應作雙向式思考


  特首多次提及國家「十一.五」規劃為香港帶來機遇。上周在「內地與港澳經貿合作發展論壇」中,他特別指出:「這個機遇,就是國家在制訂『十一.五』規劃的時候,把香港的發展納入國家發展的總體框架之中。」筆者去年在本欄也曾提議「積極爭取與國家策略發展產業作結合和定位」,尤其在資訊科技方面。至今有關發展亦算是正面的回應。

  特首提出香港要就如何回應國家「十一.五」規劃進行討論,並訂下切實可行的跟進工作策略。讓我們嘗試了解「十一.五」對資訊科技產業提供的機遇,再進一步訂出香港的策略及特首說的「切實可行的跟進工作策略」。首先,什「十一.五」?

  「五年計劃」是中國計劃經濟的主要規劃方法,主要是對全國重大建設專案、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係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中國除了1949年到1952年底為國民經濟恢復時期,以及1963年至1965年為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外,從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已經編制了十個「五年計劃」,目前正在進行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制訂。

  當前的「十一.五」,資訊技術應用被列入國家中長期規劃的專項規劃,充分體現了國家對資訊技術應用的高度重視。十屆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在第一篇「指導原則和發展目標」中明確提出,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要「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資訊化」,積極推進資訊化,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資訊化,提高經濟社會資訊化水準。

競爭優勢

  「十一.五」規劃綱要在論述深度開發資訊資源方面時提出,要加快國家基礎資訊庫建設,促進基礎資訊共用,優化資訊資源結構,具體措施包括建設和完善寬頻通訊網;穩步推進新一代移動通訊網絡建設;建設集有線、地面、衛星傳輸於一體的數位電視網路;構建下一代互聯網及加快商業化應用、制定和完善網路標準;強化資訊安全保障、發展諮詢、測評、災備等專業化資訊安全服務等。

  資訊產業部副部長婁勤儉去年底指出,「十一.五」期間中國資訊技術應用將從六個方面推進:推進農業資訊化和現代化;改造和提升裝備製造、工藝流程、商貿流通和資源開採等四大領域、發展工業應用電子產品和新型資訊服務業;構建公共技術服務體系和公共服務平台;推進企業資訊化和城市資訊化;推出促進資訊技術應用的鼓勵政策和法制化措施,實現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的目標。

  在這些方向之中不難發現香港具有競爭優勢的部分,例如支援商貿流通企業應用互聯網等資訊技術;重點發展醫療、電力、運輸、金融等領域的電子資訊產品、軟體和系統;發展傳統產業改造中的資訊技術諮詢服務,為各行業資訊技術應用提供測試環境、成果交易市場;技術評測認證等服務;鼓勵企業應用適合的資訊技術,以及加大資訊技術在城市建設和管理中的應用等。

不限CEPA

  雖然在「十一.五」規劃中提到繼續實施CEPA,但香港爭取利用「十一.五」機遇,並不等於只局限於CEPA形式下的市場開放措施,還應該拓展至強化香港產業和加強與內地共同發展,相互配合。例如,有哪些領域香港必須加快投資,發展人才,以保持競爭優勢並協助內地發展,像創意產業、無線寬頻、三網合一、電子醫療、企業、行業和政府訊息化等範疇。

  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配合「十一.五」不能只講CEPA和只求便利企業與專業進入內地市場,香港也有責任發展以自主創新為基礎策略,令科技和創新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配合國家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希望香港政府正在規劃中的新一期「數碼21資訊科技策略」能成為香港對國家「十一.五」規劃在資訊及通訊科技產業的具體政策回應和發展定位。


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2006年7月3日

Saturday, July 01, 2006

Images from the 2006 July 1 march
















Click for other photos

Click for more photo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