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04, 2006

電訊服務「實名制」打擊產業

電訊服務「實名制」打擊產業

  突然之間,中國很多行業都在談「實名制」,其原意往往是為了解決一些社會問題,但這個運動的出現,卻又帶來了對其他社會問題的關注。

  去年8月,筆者曾在此欄提及,當時文化部信息產業部聯合下發文件,部分網絡遊戲被要求實行實名制度,以防止未成年人士登入;不過,近期對市民和產業影響更深遠的,就是涉及二億流動電訊用戶的手機實名制的建議。

  中國的流動電訊服務使用者是全球最多的,其中是倚賴「預付費」(pre-paid)模式的成功,即用戶先購買預付卡,用完再增值,服務商並不知道誰人使用哪一個號碼,而非一般發達國家的「後付費」(post-paid)模型,要靠用戶到服務商開戶,服務商定期向用戶發單收費,當然也知道用戶的身份。

  「預付費」模式與中國金融信用體制不完善有關,簡單來說,多數人沒有信用卡甚至銀行戶口作為付費途徑,不少人甚至連固定的地址都沒有,但當大多數用戶對服務商和執法者都是「身份不明」時,用戶愈多,問題和危機也愈大,尤其在手機短訊犯罪方面;所以,除了中國移動中國聯通這兩大服務商之外,還涉及眾多的分銷商和內容服務商(內地所謂的SP, service provider)。

  信息產業部負責人表示,這是當局對通訊市場進行宏觀調控的一個手法,與之前掃除黃色網站、打擊非法網吧的性質一致。催生這種調控的,是去年中國多個城市曾經發生多宗不法分子利用短訊騙取銀行用戶錢財的案件,故此,公安部、信產部和中國銀監會11月聯合宣布整治違法短訊,其中監管電訊業的信產部,要求電訊商承擔登記用戶有效身份的責任。

用戶增戒心

  如何具體全面實施實名制,電訊商並未清楚交代,但最基本做法是用戶若不登記真實身份資料,號碼就不准收發短訊,這就必定為電訊商帶來更大的工作量和更高的營運成本。

  另一方面,部分SP的內容可能比較「出位」,在新實名制下,用戶也會自行收斂,令其生意受損,最終整體短訊流量下降,受損的又必是兩家流動電訊商。

  有報道指出,上海從去年9月起實施實名制,要求未記名的用戶於時限之內向電訊商登記,雖然實際上登記者寥寥可數,仍只有數千個手機號碼被停用,正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吧!

  眾所周知,中國對短訊內容一向是有審查的,但不少用戶依然對實名制把監察變相「再進一步」,存在很大的戒心,現在營運商保障用戶個人私隱制度並不完善,法律亦沒有提供足夠的保證,用戶的信心危機是有理由的。對此,信產部負責人只指向企業自律,否則負上「法律責任」,始終並不清楚,對所謂自律又沒有發出具法律基礎的指引,又教用戶如何能放心?

  除了電訊業外,內地還有其他行業在考慮實名制的可行性,但這趨勢在未建立信用體制和保護私隱法律之前,只會變相催生很多巨大但極可能管理不善的私隱資料庫,等於是隱形的計時炸彈。


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2006年4月4日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