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05, 2005

一流創新要有一流人才

On December 2, the IT Matters for Hong Kong group held a roundtable event on manpower and innovation/creativity. Here's a recap of the discussions on the innovation panel.


一流創新要有一流人才

  上周五,在微軟贊助下,香港四個主要資訊科技專業及商會組織,合辦了一個圓桌座談會,得到很多業界精英參與,共同討論行業面對的兩大問題。首先是人力資源,另外是創新(innovation)與創意(creativity),筆者為後者主題部分的主持,在此總結一下當日討論內容。

  主辦者事前作預備時,已有同事提出,香港是否知道創新與創意是什?因為感覺上很多人把創意與電影等娛樂事業掛,加點兒新技術應用,就當是創新了。

  八達通卡可算是香港科技應用創新、又得到市場高度成功的好例子。八達通卡行政總裁戴勇牧先生以「能力為本(competency-based)的創新」為題,指出創新並非只關乎最新技術,並從管理經驗點出企業創新文化必須具備的條件,包括面對轉變、具彈性、肯承擔、肯冒險等。

動力來自市場需求

  業界前輩及香港資訊科技商會前會長區煒洪就用大量有趣例子,描述創新活動的特性。首先是市場是「創新之母」,沒有市場需求,何來創新動力?當然,需求本身也是可以創造的;還有轉變,八十年代初王安電腦是辦公室自動化的成功創新企業,但決意把公司傳給兒子,不出幾年公司就倒下來了;相反,微軟的蓋茨十年前還說互聯網無關重要,但很快就悄悄地完全轉變立場,這正是成王敗寇的最佳寫照。

  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行政總裁楊日昌博士,亦重申轉變速度、研發過程中,必須注視顧客(市場)、抓緊目標的重要;回應會上另一關於人力資源的主題,楊博士指出,一流的創新活動要有一流的人才,故此大學不能降低水平,應重質而非只重量。但他認為,香港訓練出來的科研人才一點都不遜色,應科院將繼續在港招聘研究員。

  香港大學電機電子工程學系 張英相教授就以葛洛夫(Andy Grove)名言:「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為戒,表示仍對大學生水平擔憂,今天雖然仍有最頂尖的學生進入資訊科技相關學系,但成績的確下降了;面向創新文化,恐怕香港從政府以至社會並不容忍失敗,這便影響了年輕人肯去冒險的精神。張教授更指,好的校內成績,並不代表有創新能力,有時為了分數,會否反而要依書直說,不利創新。

靈感可訓練及引導

  港大電訊研究計劃John Ure教授,就從他的經濟學家背景,回應有關市場的討論:既然傳統製造業能表現巨大彈性,不論目標市場、產品、生產地都可變得這快,又能達到高利潤,科技產業為何不可?就人才市場供求,Ure認為沒有出現市場失敗,據以往英國研究結果,學生入學成績與畢業成績並無關係;在整體資訊科技市場而言,他以移動電訊市場為例,若市場出現失敗,如壟斷或不利部分行業發展,政府才加以介入。

  Ure更指出,香港的優勢是把舊知識應用於新方法,而創新甚至靈感(inspiration)應該都是可以訓練和引導的,大學和在職培訓都應該多加提供。亦有講者指這些討論活動應該讓教師、學生甚至中學生參與,到大學時恐怕已經太遲。

  電訊盈科科技創新副總裁袁立輝博士強調,必須向外發展,以受惠於全球市場。香港無線科技商會主席趙志洋就提出,要有計量創新成果的標準。

  大概因為大會以關注人力資源開始,時間有限,有些問題未能充分討論,例如政府的角色為何,有與會者認為根本不可能期望政府有創新,只能負責出錢支援;也有人認為政府應該帶頭應用,雖然兩者未必有衝突。另一些問題,例如政府創新支援和資助政策、產業發展藍圖、創投資金角色等,要待業界以後繼續探討推動。

刊載於《信報》2005年12月5日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