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30, 2005

Presentation to German ICT delegation on Hong Kong's ICT industry

Today I made a presentation to an incoming IT delegation from Germany on Hong Kong's ICT industry, at the invitation of the Hong Kong Trade Development Council. Click here to download my presentation.

RTHK's HK Today's Backchat: "Is Google a good thing?"

This morning I was a guest on RTHK Radio 3's morning program "Hong Kong Today's Backchat" on the topic of Google, with fellow guests HKUST professor Paul Forster, and writer/consultant Danyll Wills. The program can be downloaded from:
http://www.rthk.org.hk/rthk/radio3/backchat/20050930.html

Tuesday, September 27, 2005

MC6宣傳捉錯用神

With WTO's 6th Ministerial Conference (MC6) to be held in Hong Kong in December, do we really know what the meeting is all about? A few comments on how the government's local promo message is missing the point, and also the possibly relevant ICT related issues at MC6.

MC6宣傳捉錯用神

  香港政府正在密鑼緊鼓地籌劃將在12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第六次部長級會議(MC6)。

  不過,媒體至今只集中報道或猜測屆時的示威情況,政府亦未有教育市民有關世貿的背景、工作範圍,MC6的主要討論議題等,即使近期在電子傳媒出現的有關世貿會議廣告,「正確」地以水果為產品例子,暗示世貿主要議題將在農產品方面,但出來的效果卻令人誤以為在指世貿可以令產品免稅和價格更便宜。

眼低手低

  其實,香港作為免關稅地區也不是因為世貿關係。政府廣告簡單化地要求市民支持世貿會議,但怎樣支持這個會議?是容忍交通擠塞?與會者他們那個星期會在會展中心幹什,廣告反而沒有交代,在宣傳及教育,手法都眼低手低。

  相信,今次MC6另一主要議題仍是在於產品服務的自由貿易,以及其他相關知識產權、投資等問題。筆者嘗試一盡作為資訊科技界一分子的一點責任,在此總結一下世貿會議中,可能涉及國際資訊科技行業的一些議題。

   與其他行業一樣,各國對資訊及通訊科技產品及服務若能達成開放貿易承諾,對這類企業進入各地市場,以締造更高的效率及利潤,非常重要。在全球化和服務業 日益重要下,資訊科技服務的自由貿易,對已發展及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同樣重要。在電腦相關產品經已在大部分地區得到免稅或低稅率優待後,反而不少國家地區 卻限制外地服務提升者的進入,所以更令開放服務成為未來討論及爭取的焦點。

   在世貿的產品和服務分類制度之下,有關資訊及通訊科技服務的市場開放承諾,以「電腦及相關服務編號」界定之下的服務為主,例如包括諮詢服務、硬件安裝、 軟件裝置、數據處理、數據庫服務等;至今有部分國家地區,包括香港,仍未在這些方面完全作出開放市場承諾,或只作出局部性開放承諾。

  有些國際跨國企業會努力游說各地政府全面開放,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下,連一些發展中國家的企業,例如來自中國或印度的,都有心有力地說要打進別國的市場,於是,他們要爭取完全進入各個市場的自由,及得到同等於當地的國民最佳待遇。

   另外,在電子商貿方面,業界亦希望爭取令那些以電子方法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得到與傳統方法出售,或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相同的開放承諾,以及把服務定義範圍 明確擴展至電子商貿交易相關服務,如廣告、網上付費、內容等服務,以至由互聯網演變出來的新服務品種,如應用服務提供(ASP)、電子採購、網站寄存等。

技術中立

  在電訊方面,公平使用公共電訊網絡、以成本定價的服務、技術中立的電訊標準選擇(尤其是流動通訊方面),都是業界希望向各國政府推動的。最後,業界亦希望爭取在開放政府採購、知識產權保障、產品零關稅等方面,游說尚未承諾的國家地區,加入簽署進一步的開放承諾。

  如果今後香港政府在宣傳世貿會議的廣告訊息中,邀請不同界別行業點出世貿議論課題的重點,及產生的一些不同意見的前因後果,讓我們多些理解例如南韓農民「肉緊」和不滿些什,這將更有助普羅市民正視MC6,從理解至包容,可以成為港人寶貴的民主一課。

刊載於《信報》2005年9月26日


購併潮熾熱 上市吹淡風

This is the season of the mega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eBay and Skype, Oracle and Siebel, and now they are talking about Microsoft and AOL from Time Warner. There will be more of these to come. (Click here for the article published on The Sun on Sep 26 2005.)

Saturday, September 24, 2005

Commencement of the 2005 Doctoral Class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of Shufe in Hong Kong

Today, classes commenced for the Hong Kong program of Ph.D. in Enterprise Management of th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that I had enrolled in. An opening ceremony for this class of 2005 (start of program) was held to mark the occasion.




[some of our classmates]

Tuesday, September 13, 2005

協助災難善後 資科有功

In the aftermath of Hurricane Katrina, IT comes to the aide of the striken.

協助災難善後 資科有功


  颶風卡特里娜吹襲美國南部,大範圍地區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壞,尤其是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奧爾良巿所受的水災,更是令人觸目驚心。近年每次天災人禍後,資訊科技及互聯網在消息傳送、善後工作等方面,都曾發揮重大作用,這次亦不例外。

  美國紅十字會的應變也許比政府官方做得較好,早在風暴逼近美國南岸前數天,他們已經把人手和儀器運送到受風暴威脅地區外圍,以望能於第一時間進入受災地區救助。

  紅十字會應用的通訊器材,包括衛星電話、流動衛星訊號發射器、無線網絡系統、利用IP制式的電話及傳真機等。除了硬件之外,他們更利用客戶關係管理(CRM)軟件系統,處理災民的資料及跟進,根據這資料庫,近日紅十字會已經開始為災民發出現金扣款卡,以資助他們日常所需。

  其實,紅十字會的救災運作,更重要的是眾多的義工,其中包括不少資訊科技專業人士,有些人暫離本身職務,完全投入救災工作,例如建立網絡通訊等,服務精神令人敬仰。雖然我們在香港未必能參與義工行列,但若要了解他們的工作或作出捐款,可登入www.redcross.org/donate/donate.html

義工拔刀相助

  不過,有些義務的救災工作,並不需要親身到災場進行,例如一群微軟的工程師,就在很短的時間之內便利用web services技術,成立名為KatrinaSafe.com的網站,提供協助尋找被撤走人士下落的應用。

  協助市民找人的網站已出現了數十個,但利用web services的系統,就只此一家,可提供比較多的難民中心與救災機構的資料庫,綜合地讓希望尋找親友的人士登記搜查,當災民的所在被發現後,系統可向曾找尋此人的登記者發出電郵或話音電話,至今已連接了超過四萬名災民的資料,而且仍以每日數千之數增長。

  像KatrinaSafe這樣的自發性支援,其實也得到相關企業的支持,如軟件商、互聯網供應商等。參與開發程式的志願人員,來自美國四個州,他們的參與,花上的時間,當然不能沒有僱主的支持。

集體參與功能

  另外,有些互聯網上的新應用,例如由Google提供、近期大為流行的網上衛星地圖,在今次災後也大派用場,讓早前逃離災區者,利用Google地圖查看自己的家園情況。雖然,詳細的受損情況未必可以看得清楚,但在如此環境之下,若然看得見屋子仍然存在,已經能令人安心一點。

  利用Google地圖的開放性質,一個名叫scipionus.com的網站,就讓用戶在新奧爾良地區的Google地圖衛星圖片上加入文字形容,例如房屋的受損情況或居民可在地圖上向親友報平安,基上是等於wikipedia這參與式百科全書的「多用戶自由提供或更改內容」的概念。

  為了保持資料更新,Google近日多次發放新的衛星相片,都是為了便利用家查看,和其他利用這資源而開創的增值服務,該公司更知會其採用的衛星公司Digital Globe,要求加緊從衛星拍攝最新圖片。


刊載於《信報》2005年9月12日

Sunday, September 11, 2005

WITSA chairman and president visit Hong Kong

WITSA (Worl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ervice Alliance) chairman George Newstrom and president Harris Miller (who is also the president of the U.S.-bas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sociation of America, ITAA) are visiting Hong Kong on September 9-12. They will meet with various Hong Kong government officials during their stay.

The Hong Ko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ederation (HKITF) is the organization representing Hong Kong within WITSA. Our organizations work closely together and, with the visit of WITSA's senior leadership, HKITF will hope to strengthen our relationship and seek future collaboration opportunities.


Mr Miller [left] and Mr Newstrom [right] listened to Mr David Chung, Senior Manag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perations) of Hong Kong Cyberport Management Co. Ltd. about the Cyberport project.

Tuesday, September 06, 2005

怎樣提升內地創新能力?

Innovation in China -- is it a cultural issue that is hind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novation there?


怎樣提升內地創新能力?

  剛讀到的一篇文章,是由一位大學教授在一份周刊發表的,題為「南韓科技起步晚中國十年 為何反超?」令筆者感興趣的,是中國學者究竟如何看自己國家與競爭對手的比較,能否誠實面對。文章指出,中韓兩國產業技術創新五年規劃中,有70%發展目標相同,但南韓的科技產業競爭力早已躋身全球前五位,超越中國;作者把這個現象,以創新能力源於民族精神作解釋。

  作者認為,中國民間科技創新發展,受制於官僚體制,出現科技管理部門提供的資金愈多,科研部門主動創新能力愈小,甚至經濟愈發展,民族創新能力反而愈弱的怪現象。雖然,作者未有提供客觀數據支持此調,但即使作為一種主觀觀察,也有點意思。

滿足模仿不要得

  作者的點題,原來出於科技部副部長尚勇6月在深圳對企業代表的一番話,他說:「南韓科技起步比我們晚十年,為什在很多領域,南韓遠遠領先?很重要的一點是南韓有很強的民族精神,並把創新形成了國家的意志。」

  文章指出,南韓政府「把民族的精神變成了促進科技發展的動力……提高民族的創新能力上升為國家意志」,這些形容對我們缺乏政治教育和不善愛國詞彙的一群,有點兒虛,但如果說成:「制定具體的法律制度……不放棄自有品牌,把知識產權轉化為生產力」,這就比較清楚了。在中國,有些官員為了達到短期政績,默許縱容科研單位利用虛假材料申報科研項目。

  作者認為,技術仍要靠模仿並非問題,可怕的是滿足於模仿,這是「缺乏民族氣節」。作者歸咎在官僚作風下,科技工作者不能享受應有待遇;科技經費的發放,科技成果的評估,人員的獎勵,都是政府操縱,由上至下,效率低,科技人員依賴上面的方向,談何創新?

  雖然作者建議增加民間參與科技規劃,加強資金分配透明度,但最終思維仍離不開說:「在愛國主義教育中必須注入科技創新的內容……必須宣傳科技創新人才,把推動歷史前進的科技工作者放在優先的地位」,唉,以愛國教育推動科研,不知道算是創新觀念,還是反映出中國本身創新科技仍存在的問題!

政府主導影響大

  筆者恐怕這些都是空話居多,在內地的學者和業者,並非看不見問題在哪裏,只是未有足夠勇氣指出來。在中國,科技創新仍源於政府全方位主導,這對中國科技創新的影響如何?這才是在根源處值得研究的課題。另一方面,本土產業市場的配合,對國際市場的策略,也不可缺少,否則,只靠拿資金到海外收購,或以抄襲美國互聯網商業模式上市圖利,都只是資本活動而已。

  中國所缺乏的,未必是什民族創新能力,而是需要一個外向型,結合產業能力,吸納人才讓他們發揮、致富,和配合國際化的目光。別只看南韓,在台灣也可以成功達到半導體和電子業的全球領先地位,這是很好的例子,相信同作為中國人,其民族創新能力相差不會太遠,不同的,第一是體制,第二是動機,第三是決心。

刊載於《信報》2005年9月5日

Thursday, September 01, 2005

中國Online Game枷鎖

中國Online Game枷鎖

即使在幾年前dotcom熱潮如日中天之時,又有誰會想到,中國竟然會從一個封閉保守的國度,搖身一變成為網絡在粿遊戲的天堂?

先看一看些數據:市場研究公司IDC最新報告顯示,2004年亞太區除日本外,在線遊戲市場總用戶訂購收入高達10.9億美元,按年增長了三成,當中韓國佔49.1%居首位,中國大陸佔27.4%名列次位,而台灣就以17.1%排名第三。

但在細說中國網絡遊戲世界之前,不得不先由南韓說起。南韓在金融風暴後,在短短數年間以科技及寬頻產業翻身,不可不提網絡遊戲業的功勞;就在全世界都還在尋找互聯網上的「殺手應用」時,南韓已經找到答案,就是網絡遊戲,在寬頻網絡仍未完全覆蓋全國家庭之前,就先有無數的「PC房間」(PC Room)出現。

南韓的網絡遊戲全國全年收入於2004年高達5.5億美元,北美市場規模以人口計算是南韓的六倍,但同期只有7.5億美元之總收入;全美國的網絡遊戲用戶只有250萬人,而南韓只要一個最受歡迎的遊戲已經能夠擁有超過1000萬註冊用戶,大陸較流行的網絡遊戲動輒都有數十萬用戶同時在線。

南韓國不但迅速地超日趕美,更成功地出口外地,也由於韓國與中國文化相近,韓國遊戲首先攻陷台灣市場,由上世紀末始很多台灣最流行的網絡遊戲都是翻譯自南韓的,隨,隨台灣遊戲商進入中國市場,韓商也不例外。

南韓網絡遊戲產業有賴完善的寬頻網絡支撐,但中國的網絡遊戲發展,卻沒有這個先決條件,有的是翻版氾濫,如果不以在線時才可以玩的網絡遊戲為主,恐怕其他方式的電玩遊戲只會令業者血本無歸。

盛大夥拍南韓冒起

有賴於中國現已過億的互聯網人口,短短的幾年後中國已經擁有全球最大型和最值錢的網絡遊戲企業,就是上海的盛大網絡

盛大於1999年11月成立,推出中國首個網絡遊戲「網絡歸谷」,但盛大的真正突破,仍要有賴2001年與韓國ActozSoft合作,引進後來非常流行的「傳奇」,在九個月之內已達到五十萬人同時在線的紀錄。

盛大以引進韓日製作遊戲起家,再開始與日本伙伴共同研發新遊戲,2003年才開始自行創作遊戲。不過,在收費辦法上,因為中國網民大多沒有信用卡,中國的網絡遊戲商就以點數卡為主要收費方法,全國推出數十萬個銷售點,這也算是世上無雙。

結果,盛大在2004年4月成功整美國納斯達克市場掛牌上市,集資二億美元;對年僅三十出頭的盛大老闆陳天橋,他的夢幻生意(Fantasy Business)第一步實現了,下一步他說要把企業發展為中國的迪士尼,要搞內容、品牌,結果又會否成功,暫時尚屬未知之數,但肯定的是盛大集資後彈藥充足,未起步大概已先勝一籌。

中國和南韓的網絡遊戲業,以在線型式的大型多人網絡角色扮演遊戲(MMORPG,Massive Multiplayer Online Role Playing Game)為主導,玩家化身化名為網絡虛擬世界中的英雄豪傑,才子佳人,爭取虛疑武器或財寶,總有逃避現實世界的目的或結果,這又與西方世界多年來最受歡迎的電玩遊戲的路線,可謂南轅北轍。

例如,歐美的電玩玩家,一直喜歡以真實球星和球隊的形象、實力、身份及名字構成仿真十足的幻想比賽遊戲,由美式足球至英式足球,籃球或冰上曲棍球,近年這些遊戲的仿真程度,的確幾可亂真。

另一個美國非常流行的電玩遊戲,叫「偷車大盜」(Grand Theft Auto)系列,已經推出了好幾個版本,一直很受歡迎,遊戲的內容簡單來說就包括偷、搶、殺、傷,現實世界所不容,在虛擬世界內就可以最「真實」的影像殺個痛快,早已令衛道之士頭痛不已,最新的一套更加入了性愛場面,終於連美國的「克太」希拉莉參議員都要出來聲批評,要求把這遊戲「升級」為「只限成人」,而澳洲更已禁止它出售。

為什麼西方玩家追求遊戲「真的一樣」,而中國玩家就愛「脫離現實」?是洋人真的比亞洲人愛施用暴力?但反過來看,中國的監管者容許遊戲商玩走私販毒嗎?玩遊戲就是進入幻想世界,但幻想也始終逃不出現實社會中道德的規範,文化的包袱。

中國自我審查

西方玩家不是沒有古堡、火龍、武士的「古裝」遊戲,也有名著改編的「魔戒」之類,但玩的都是打怪獸,拿分數,晉級數。角色扮演遊戲像早年的「Dungeon and Dragon」其實在西方開始出現,但就始終不及在東方盛行,也不似我們的遊戲設計師地能藉金庸、古龍借題發揮,自創人物,天馬行空,是中國人的想像力更豐富,仰或是在中國人、亞洲人的社會、道德環境之下,年青人更覺得要脫離現實?

這也不是說西方文化不利幻想創作,別說迪士尼這些商業化的童話,就以科學幻想小說文學和電影,也是由西方貨主導。中國電影裡的幻想,多局限於三番四次地改編「西遊記」,卻沒有「星球大戰」,連日本人都喜歡想像「鹹蛋超人」救世球,為什麼中國人只向後看,不向前望?是本質缺乏創新能力,過份緬懷歷史,還是多個世紀文化及政治規限下結果有意無意的自我審查?

始終,中國是規劃的經濟及社會,所以對網民玩家的幻想世界,總是有誡心,隨在線止戲愈是普及,有形無形的手就愈是插進來。今年起,政府在全國開展了「淨化網絡遊戲」的工程,倡導「綠色健康遊戲」,設遊戲分級制度,文化部更公佈了一共15款不適宜未成年人的網絡遊戲名單。

但對虛擬遊戲世界的最新監控措施,就是中國文化部與資訊產業部聯合頒令,要求遊戲實行實名制度,拒絕未成年人登入,例如,新指引並把經營商的注冊資金增加至1000萬元,以提高網絡遊戲行業入門門檻。

另外,一些網絡遊戲商已開始要求用戶在註冊時登記身份證號碼;實名的要求除了在中國實施之外,韓國也會推行,幻想與真實之間,距離可能又接近了一點。

不過,有了實名之後,玩家難免會覺得有點不一樣,也許,你仍然可以扮演什麼角色,但你知道你的真正身份已再不是個秘密了;但更加可能的,是雖有身份證、實名,但在虛擬世界要名不符實,以假亂真,太容易了,因為,訂出這些規矩的,都不是打機那些人啊。

刊載於《CUP》2005年9月第4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