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12, 2004

航空業應用RFID勢在必行

航空業應用RFID勢在必行

筆者昨天參加了一個名為「全球航空RFID論壇」,這活動是由二大飛機生產商波音和空中巴士聯辦,香港是亞洲唯一舉行地點,另外論壇地點為美國亞特蘭大和德國慕尼黑。在港的與會人士來自航空公、機場、空運、維修工程、零件供應者、應用軟件商,甚至航空監管機構及國防部門,當中大部份由海外參加,如台灣、新加坡、日本、韓國等。

波音和空巴合作為客户與合作伙伴主辦活動,就像百佳與惠康一齊招待供應商,本來有點不可思議,但當細看RFID(射頻識別)為行業帶來的機會和挑戰,一切都變得不難理解。雖然二家公先表明暫時不會强制推行RFID,也不會向供應商改變合約要求,但所表達的方向明確得很,事在必行。

原來波音和空巴早在十年前已共同推行一個名為SPEC 2000條碼標準,而達致的目標,在於改善有關零件的數據管理,需知道航空業在零件方面的總庫存額高達450億美元,大部份都是價值高、體積小、壽命長,常經更換維修再用,而非即棄的零件,故此如果能改善供應鏈流程,對降低成本以至增强安全性,都大有幫助

空巴表示,五年前他們在毫無商業理由之下,憑着對RFID未來的信念而開始了研究,從而發現不能單單着意於技術層面,反而應集中於數據處理,向客户(航空公司)、供應商及監管者推廣,更重要的,是訂立數據標準,所以就承繼着SPEC 2000在條碼方面的業界合作基礎,與波音及其他業者合作。

航空業RFID應用所要解决的主要問題,是如何制定數據標準,和對付一系列的技術難題,把永久性的條碼及RFID晶片,放入數以千萬計的不同零件中。過去,不同的生產商、零件商維修商、航空公司等,甚至同機構的不同部門,都在同一件零件上加上不同的部件號碼,加上其他的倉存、維修紀緣等編號,多不勝數,零件上貼上一個個的貼紙,甚至手寫上各種號碼,不要說要把一件零件找出來有困難,就是要訂購新組件,也常出現雞同鴨講,浪費人力和時間。

RFID自動化的一大優勢,是系統的準確性,話說原來受過訓練的打字員的30個字母會打錯一個,條碼閱讀錯誤約分之一,而RFID將會更加準繩。SPEC 2000在十年前開始訂立航空業條碼標準時,對象是可維修、有時間性(如限時要更換或維修)的零件,設立永久性的編碼,目的包括配合航空規管監察要求、保險核對、保存維修紀綠、飛行等,遠超一般倉存要求。

發展至今,在服務中飛機數目或型號,都愈來愈多,新型號飛機零件數目可以高達6百萬以上,而適合以上條件而要加入條碼或RFID晶片的,也選出了五、六千種,新型號飛機可能一架已有二千件這些零件。

從條碼到RFID,重要解決的是通訊干擾的問題,航空監管當局也有嚴格要求,但RFID比較條碼也有很多優勝之處,例如:無需視線接觸,連金屬隔開都可以,能多次讀寫晶片上5KB以上記憶;以後,維修人員只要拿着RFID閱讀器,在機倉行一轉,就能把要更換的組件發現,不用擒高擒低,逐個組件拿來撿看。

除此之外,未來航空業零件數據標準化後,這些資料會在全球一個安全的网絡上給業者分享,一方面改善現時過於分裂的供應縺,又可以進行更多數據分析,以暸解零件性能及表現,對航空安全也有幫助。

論壇在香港舉行,証明香港在航空業仍佔一重要席位,而筆者所見來自台灣的與會者更似是各地之最多,則可能反映香港現時仍擁有的獨特優勢。

香港作為國際城市,中台樞紐,正是最具客觀條件在所有行業及技術標準化爭取地位,這令筆者想到,近期香港創新科技署諮詢成立研發中心,以技術範圍作出發點,未必適合「港情」,如果行業更多參與,可能應以政府引導行業組成,包括中港台、亞洲及歐美企業,發展支援共同標準的技術,而非一如既往地以大學及技術研究主導。好像空中巴士公司,RFID都用了不少德國研究中心,但項目都是由公司提出,不是讓教授們想出來。

刊載於《信報》2004年8月12日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